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變而為九」 ,九者,究也,復變而為一。蓋卦爻自一變、二變、三變、四變、五變、六變,至七變,謂之「歸魂」 ,而本宮之氣革矣;更二變而極於九,遂復變為一而返本也。學者不悟《經》意,徒溺空泛說,失之甚矣。

名《易》之義,非訓「變易」,陰陽根本,有在於是。四十章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見氣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元虛凝寂之稱也。及《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也。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沖和氣者中為人。謂之《易》者,知陰陽之根本有在於是也。」 此說本於《沖虛真經》,是為定論。學者盲然不悟,乃作《變易》之易,是即字言之,非宗旨之學也。唯揚雄為書,擬之曰「太元」 ,頗得之。道家亦以日月為古之「易」 字,蓋其本陰陽而言也。

「《易》道彌滿,九流可入。」當知活法,要須自悟。四十一章

《易》之為書,本於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何適而非陰陽也?是以在人,惟其所入耳。文王周公以庶類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後或以律度入,或以曆數入,或以僊道入,以此知《易》道無往而不可也。苟惟束於辭訓,則是犯法也,良由未悟耳。果得悟焉,則辭外見意,而縱橫妙用,唯吾所欲,是為活法也。故曰:「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

世俗學解,浸漬舊聞,失其本始,《易》道淺狹。四十二章

羲皇氏正《易》,《春秋》比也。周孔明《易》作《傳》,比也。《左氏》本為《春秋》作傳,而世乃玩其文辭,致左氏孤行,而《春秋》之微旨泯矣。《易》之有辭,本為羲皇發揚,學者不知借辭以明其卦象,遂溺其辭,加以古今訓註,而襲謬承誤,使羲皇初意不行於世,而《易》道於此淺狹矣。嗚呼!

李潛正易心法序

麻衣道者羲皇氏,正《易》心法,頃得之廬山,一異人。或云 許堅或有疑而問者,余應之云:「何疑之有?」顧其議論可 也。昔黃帝《素問》,孔子《易大傳》,世尚有疑之,嘗曰:「世固 有能作《素問》者乎?固有能作《易大傳》者乎?雖非本真, 亦黃帝孔子之徒也。」余於《正易心法》亦曰:「世固有能 作之者乎?雖非麻衣,是乃麻衣之徒也。」胡不觀其文 辭議論乎?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翩然於羲皇心地馳騁,實物外真僊之書也。讀來十 年方悟,浸漬觸類,以知《易》道之大如是也。得其人當 與共之。崇寧三年三月九日,廬峰隱者李潛幾道書。

戴師愈《正易心法跋》。

五代,李守正叛河中,周太祖親征,麻衣語趙韓王曰: 「李侍中安得久,其城下有三天子氣。」未幾城陷。時周 世宗與宋朝太祖侍行,錢文僖公若水、陳希夷每見, 以其神觀清粹,謂可學僊,有昇舉之分。見之未精,使 麻衣決之。麻衣云:「無僊骨,但可作貴公卿耳。」夫神僊 與帝王之相,豈易識哉?麻衣一見決之,則其識為何 如也。即其識神僊,識帝王眼目以論《易》,則其出於尋 常萬萬也,固不容於其言矣。乾道元年冬十有一月 初七日,玉溪戴師愈、孔文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