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十五卷目錄

 書經部彙考五

  金趙秉文無逸直解自序

  元金履祥尚書表注自序

  趙孟頫尚書今古文集注自序 孟頫子雍跋

  吳澄書經纂言自序 顧應祥序

  吳澄校定今文尚書自序

  吳澄校定古文尚書自序

  胡一中洪範集說自序 貢師泰序 陳顯跋

  謝章洪範衍義吳師道後序

  陳櫟尚書集傳纂疏自序

  陳櫟尚書解折衷自序 又自述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自序 鼎子真卿跋 吳澄序

  張仲寔尚書講義牟巘序

  許謙讀書叢說自序 張樞序 俞實序

  王充耘讀書管見亡名子序 梅鶚跋

  王充耘書義主意劉景文序

  王天與尚書纂傳自序 天與子振跋 彭應龍序 劉坦序 劉辰翁序

   崔君舉序

  黃鎮成尚書通考自序

  陳師凱尚書蔡傳旁通自序

  朱升書傳補正輯注自序

  亡名氏尚書名數索至方時發序

經籍典第一百十五卷

書經部彙考五

金趙秉文無逸直解一卷

按秉文自序伏觀自古忠之大者未有若周公者也以成王年幼恐其荒怠作無逸一篇以伸勸戒舉殷三賢王及周文王皆以憂勤得壽考之福其意欲使

祚裔長遠。又欲其君憂勤無逸,頤養精神,壽考無窮。 以至成王,享國長久,刑措四十年不用,至今稱為賢 王之首,此皆周公篤實愛君之力也。其後唐明皇時, 宋相獻《無逸圖》,帝列為屏風,置之左右。穆帝時,崔植 又請以《無逸》為《元龜》。然則《無逸》一篇,乃萬世之龜鏡 也。蒙國厚恩,無以圖報,謹依注疏,撰《無逸直解》,因以 獻,仰視無疆。

元金履祥尚書表注二卷

按履祥自序書者二帝三王聖君賢臣之心所以運量警省經綸變通敷政施命之文也君子於此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以誠諸身以措諸其事大

「之用,天下國家小之為天下國家用。」顧不幸不得見 帝王之全書,幸而僅存者,又不幸有差誤異同、附會 破碎之失。考論不精,則失其事跡之實;字辭不辨,則 失其所以言之意,此書所以未易讀也。蓋自周衰,帝 王之典籍不存,學校之教習俱廢。夫子觀《周歷》聘諸 國,歸而定書焉,以詔後世。不幸而燼於秦,灰於楚,鉗 於斯,何偶語挾書之律?久之而伏生之《耄言》僅傳,孔 氏之《壁藏》復露。伏生者,漢謂今文;孔壁者,漢謂古文。 顧伏生《齊語》易訛,而安國討論未盡。夫壁中不惟有 古文諸篇,計必兼有今文諸篇。安國雖以伏生之書 考古文,不能復以古文之書訂今文。是以古文多平 易,今文多艱澀。今文雖立學官,而大小夏侯、歐陽又 各不同,不幸古文竟漢世不列學官。後漢劉陶獨推 今文三家,與古文異同,定正文字七百餘事,號曰《中 文尚書》,不幸而不傳於世。至東晉而《古文孔傳》復出, 蕭齊始備。至蕭梁始行北方。至唐貞觀,悉屏諸家,獨 立孔傳,且命孔穎達諸儒為之疏。夫古文比今文固 多且正,但其出最後,經師私相傳授最久,其間豈無 傳述附會?所以《大序》文體不類西京,而謂出安國《小 序》事意多謬經文,而上誣孔子。前漢傳授師說,不為 訓解。後漢始為訓解,而謂訓傳盡出安國之手。唐儒 曲暢註說,無所辨正。至開元間,則一用今世文字,改 易古文。至後唐長興間,則命國子監板行《五經》,而孟 蜀又勒諸石。後之學者,守漢儒之專門,開元之俗字, 長興之板本,果以為帝王一字不可刊之典乎?幸而 天開斯文,周、程、張、朱子相望繼作,雖《訓》《傳》未備,而義 理大明,聖賢之心傳可窺,帝王之作用易見。朱子傳 注,諸經略備,獨《書》未及。嘗別出《小序》,辨正疑誤,指其 要領,以授蔡氏,而為《集傳》。諸說至此有所折衷矣。但 書成於朱子既沒之後,門人語錄未萃之前,猶或不 無遺漏放失之患。履祥繙閱諸家之說,章解句釋,蓋 亦有年。一日擺脫眾說,獨抱遺經,復讀翫味,則見其 節次明整,脈絡貫通,中間枝葉與夫訛謬,一一易見。 因推本父師之意,正句畫段,提其章旨與夫義理之 微,事為之概,考正文字之誤,表諸四闌之外,以示子 姓。間以視朋從之士,雖為疏略,然得其綱要,無所疑 礙,則其精詳之蘊,固在夫自得之者何如耳。好古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