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目錄

 書經部雜錄二

 書經部外編

經籍典第一百三十二卷

書經部雜錄二

《老學庵筆記》:鄉里前輩虞少崔言,得之傅文子駿云: 「《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 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八句蓋古帝王 相傳以為大訓,非箕子語也。至曰「皇極之敷言」,以曰 發之,則箕子語。傅文博極群書,少崔嚴重不妄,恨予 方童子,不能詳叩爾。

習學記言。按劉向為王氏考災異,著《五行傳》,歸於切 劘當世。而漢儒之言陰陽者,其學亦各有所主。然《洪 範》之說,由此鑿裂。世亂不能救,其禍尚小;道壞不能 復,其害尢大也。今略舉《洪範本義》,以證《五行志》。箕子 為武王陳《洪範》,曰:「天之所以錫禹也。」今尋虞、夏書,不 載被錫之由,若舜、禹不自言其所得於先,而箕子乃 獨明其所傳於後,以是為唐虞三代之祕文,此後世 學者之虛論也。《大禹謨》曰:「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 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 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 壞。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 功。」詳上文,則舜固盡以當時之治命禹,禹極心力以 成天下之治,其功以水為主,而其效非獨水也。水、火、 金、木、土、穀,則五行也;「正德、利用、厚生」,則庶政群事也; 戒之、「董之」,則福極之分也。總而命之六府、三事為九 功,則與《洪範》九疇名異而實同也。禹之言略,箕子之 言詳,然則天之所錫,非有甚異而不可知者,蓋事易 惑而道難明,以情為悖者多,而以理為順者少耳。箕 子勸武王修禹舊法,疏別條敘,粲然如指掌。學者失 其指方,以為奇計祕傳,流轉迷妄,淪於下俚,而非聖 賢之所嘗言。使私智臆測,開鑿於後,既相與串習而 別於其間,自為《中庸》。此大道之所為隱,而非有隱之 者也。使河出圖而為《易》,果在伏羲之世;則洛出《書》而 為《洪範》,乃在禹之時。前後懸絕,何「昔為經而今始緯 乎?《易》不知有《書》,《書》不知有《易》。八卦取物之大者以義 象,九疇兼政之細者以類行,當禹治六府三事不取 諸八物,安在其相表裡也?」且此特劉歆之言爾,後世 學者尊奉古文,因而推於天人之際,以偽言偽,是烏 能致其極也?五行無所不在,其功用所以成五味,味 者養人之本,故理「之至精者也。」古之聖人必先知此, 故禹修六府,又併言穀,《益稷》曰:「烝民乃粒。」然則禹稷 以前,民蓋未盡粒食矣。周人起家於農功最著,武王 非不知,然箕子所以首告者,欲其順天行而萬物並 育,不欲其私人力而一家獨利耳。今漢儒乃枚指人 主一身之失德,致五行不得其性。又人主雖有德,而 智與力不具,則亦無以致五行之功,堯之《洚水》是也。 若夫僅救一身之闕,以冀五行之順己,而不能順五 行之理,以修養民之常政。興利而害輒隨,除弊而利 復壅,則漢儒之所以匡其君也末而禹、箕子之道淪 墜矣。按古人於德未有枝葉故《書》稱堯舜止於「欽明 文思,恭讓明哲」,而皋陶以言為謨。禹湯之後,衍德漸 廣,又後則不勝其繁矣。五事者,人君迪德之根源,生 人之所同,自堯舜以來所由成聖者也。以吾一身視 聽言貌之正否,而驗之於外物,則雨暘寒燠,皆為之 應。任人之責,而當天之心,出治之效,無大於此矣。漢 儒不識箕子之指,方以五事配合五行,牽引周衰春 秋以往事證,分剔附著,而使《洪範》經世之成法降為 災異陰陽之書,至今千餘年終未有明者,殆可為痛 哭耳!「皇建其有極」者,本無底止,而為之底止。五福者, 人之所同欲也;六極者,人之所同惡也。嚮者福之,威 者極之,古人之治止於是矣。人君有極,則能斂福以 錫民,民亦能錫君以保極。人君不極,則與民同受六 極之罰。此《洪範》之正義也。學者必學於古聖賢。亳有 祥,桑穀共生於朝,伊陟贊於巫咸,作《咸乂》四篇,太戊 贊於伊陟,作《伊陟原命》,今不得見其詞矣。高宗祭成 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作。高宗肜日,祖己曰:「惟先格 王正厥事。」而其訓曰:「王司敬民,罔非天嗣,典祀無豐 於昵。」是古人因異以相懼,先格王而以是正之,推之 於《咸乂》《原命》之書,猶是理也。若夫《洪範》,初不為災異 而作,庶徵所指,明有效驗,而學者乃以五行五事聯 附為一。春秋以來,凡有變兆,離析剝解,門類而戶分 之,以是為格王正事。則委巷小夫巫瞽之說,夫豈不 然?而謂以篤學好古自名如仲舒、向歆者,亦當爾歟? 熊氏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錫」,如「天乃錫王智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