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錄

 詩經部彙考一

  周敬王一則

  秦始皇帝一則

  漢高帝一則 文帝一則 景帝一則 武帝建元一則 昭帝元平一則 元帝初元一

  則 成帝建始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一則 章帝建初二則 和帝永元一則 安帝延光一則

  晉武帝泰始一則 咸寧一則 明帝太寧一則 成帝咸康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簡文帝大寶一則

  北魏明元帝永興一則

  隋煬帝大業一則

  唐太宗貞觀三則 高宗永徽一則 代宗大曆一則 憲宗元和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開成一則 昭宗乾寧二則

  宋太宗端拱一則 淳化一則 至道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皇

  祐一則 嘉祐一則 哲宗元祐二則 神宗熙寧一則 高宗紹興四則 寧宗嘉定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元世祖至元二則 仁宗皇慶一則 延祐一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成祖永樂二則 宣宗宣德一則 景帝景泰一則 世宗嘉靖一則

經籍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詩經部彙考一

敬王之世孔子剛詩為三百十一篇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按《孔子世家》:魯哀公六年,孔 子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 《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 《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 可施於禮義,上采《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 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 《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 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 王道,成六藝。按魯哀公六年為敬王三十一年 按《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 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 百五篇。」

按《隋書經籍志》:「夏、殷已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 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緒,武 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 繼,幽、厲板蕩,怨刺並興。其後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 摰次而錄之。孔子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 按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動天地,感鬼神,厚人倫,美教 化,移風俗,莫近乎《詩》。」是以孔子最先刪錄。既取《周詩》, 上兼《商頌》,凡三百一十一篇,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 焉。

毛公為《故訓》時已亡六篇。故《藝文志》云「三百五篇。」

按孔穎達正義序詩跡所用,隨運而移。上皇道質,故 諷諭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謳歌之理切。唐、虞乃見其 初,羲、軒莫測其始。於後時經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沒 而頌聲寢,陳、靈興而變風息。先君宣父,釐正遺文,緝 其精華,褫其煩重,上從周始,下暨魯僖,四百年間,《六 詩》備矣。

始皇帝三十四年下令焚詩書有偶語詩書者棄市詩獨以諷誦得全

按《史記始皇本紀》:「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請史官非《秦 紀》雜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 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制曰:「可。」

按:《漢書藝文志》「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 獨在竹帛故也。」

按:《隋書經籍志》:「孔子刪《詩》凡三百篇,至秦獨以為諷 誦不滅。」

高祖十二年十一月過魯以太牢祠孔子治詩申公入見于魯南宮

按《史記高祖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申公者,魯人也。 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於南宮。」 按《漢書高祖本紀》:「十二年十一月自淮南還,過魯,以 太牢祠孔子。」 按《儒林傳》,申公少與楚元王俱事齊 人浮丘伯,受《詩》。高祖過魯,申公入見於魯南宮。

文帝 年以治詩申公韓生為博士

按《史記》《漢書》《文帝本紀》皆不載。 按《史記儒林傳》:「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