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理,而終不敢以《小序》為出於漢儒也。獨朱文公《詩傳》 始去《小序》別為一編,《序》說之可信者取之,其妄者正 之,而後學者知《小序》之非,聞正大之旨,至矣,盡矣!今 述《文公之傳》為《句解》,以授幼學。又以《序》與《詩》異處,不 便觀覽,乃依毛氏《序》,列各篇之首,但高下其行以別 之;庶使《序》之得失開卷了然,而《詩》之意義易於推尋 云。

梁益詩傳旁通十五卷

【翟思忠序】夫詩經中之一經也篇一言以

蔽之,曰「思無邪」,六義以該之,曰風賦比興雅頌。蓋其 言之美惡,勸焉懲焉,使人各正其性情也。自聖人刪 之後,分而為四:曰齊、曰魯、曰韓,曰毛。校之三代,獨毛 與經合,學者多宗之,故曰《毛詩》。由漢而唐,諸大名儒 有傳有箋,有注有疏,異焉同焉,各成一家。至於有宋 文公朱先生為之《集傳》,闡聖人之微言,指學者之捷 徑,上以正國風,下以明人倫,豈但場屋之資而已哉? 三山梁先生友直,號庸齋,搰搰於此,昧必欲聞,懵必 欲解,參諸先生,問之老宿,遇有所得,手纂成帙,曰《詩 傳旁通》。「旁通」者,引用群經,兼輯《詩》說,不泥不僻,如《易》 六爻,發揮旁通,周流該貫也。用功懋矣,淑人多矣。嗚 呼!先生可謂溫柔敦厚,深於《詩》之教者與!

許謙詩集傳名物鈔八卷

【按吳師道序】白雲先生許公益之讀四書叢說師道既為之序其徒復有請曰先生所論著獨詩集傳名物鈔為成書嚮聞屢以示子而一二說亦廁子名於

「其間,子曷有以播其說?」師道竊惟《詩》之興尚矣,當周 盛時,在下則有《二南》之風,在上則有《雅》《頌》之作,周公 取以列之經。幽、厲之後,《風》《雅》俱變,夫子於諸國之風 則刪其淫邪,於公卿大夫之作則取其可為訓戒者。 東遷之後,王國並列於《國風》,而於商、周之初,考其遺 失,又得《商頌》之類。至《魯頌》則因其所用之樂歌以著 「其實,以是合於周公之所取而為三百篇。若自衛反 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則指周公之經殘闕失次者 耳。是《詩》之為經,始定於周公,再定於夫子,遂為不刊 之典。不幸厄於秦火中,可疑者多,而諸傳不察。由漢 以來,毛、鄭之學專行,歷唐至宋,一二大儒始略出己 意,然程純公、呂成公猶主序說。子朱子灼見其謬,汛 掃廓清,本義顯白,每篇則定其人之作,每章則約以 賦、比、興之分,葉音韻,以復古用吟哦上下不加一字 之法,略釋而使人自悟,破拘攣,發蒙蔀,復還溫柔、敦 厚、平易、老成之舊,自謂無復遺恨。嗚呼!詩一正於夫 子而制定,再正於朱子而義明,朱子之功,萬世永賴, 此《名物鈔》之所為作也。自北山何先生基得勉齋黃 公淵源之傳,而魯齋王先生柏、仁山金先生履祥授 受相承,逮公四傳有衍無間,益大以尊公。念朱《傳》猶 有未備者,旁搜博採,而多引王、金氏,附以己見,要皆 精義微旨,前所未發。又以《小序》及鄭氏、歐陽氏《譜》世 次多舛,一從朱子補定,正音釋考,名物度數,粲然畢 具。其有功前傳,嘉惠後學,羽翼朱傳於無窮,豈特小 補而已哉!然有一事關於《詩》尤重者,不可默而弗言。 王先生嘗謂:今之三百篇,非盡夫子之舊。秦火,《詩》《書》 同禍,《書》亡缺如此,何獨《詩》無一篇之失?如《素絢》《唐棣》 《貍首》《轡柔》《先正》等篇,何以皆不與而已放之鄭聲,何 為尚存而不削?劉歆言《詩》始出時,一人不能獨盡其 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蓋聞夫子三百篇之數 而不全,則以世俗之流傳,管絃之濫在者足之,而不 辨其非。朱子固嘗疑《桑中》《溱洧》諸篇用之祀何鬼神 享何賓客,何辭之諷,何禮義之正,不得已則取曾氏 所以論《國策》者,謂存之而使後世知其非,知所以放 之之意。金先生屢載於《論語考證》,謂諸《傳》皆然。師道 嘗舉以告公,公方遵用全經,宜不得而取也。今鈔中 《二南相配圖》,王先生所定者,蓋合各十有一篇。退何 彼穠矣!《甘棠》於《王風》而削去《野有死麇》,則公固有取 於斯矣。以公之謹重,慮夫啟其末流破壞之弊,然卓 然有見,寤疑辨惑,如王先生之言,使《淫邪》三十五篇 悉從屏黜之例,豈非千古一快!朱子復生,必以為然 也。惜斯論未究,而公不可作矣。姑識於《序》篇之末,以 俟後之君子。

吳澂校定詩經 卷

【按澂敘錄詩】風雅頌凡三百十一篇皆古之樂章六篇無辭者笙詩也舊蓋有譜以記其音節而今亡其三百五篇則歌辭也樂有八物人聲為貴故樂有歌

「歌有辭,鄉樂之歌曰《風》,其詩乃國中男女道其情思 之辭,人心自然之樂也。故先王采以入樂而被之弦 歌。朝廷之樂歌曰『《雅》』」,宗廟之樂歌曰《頌》,於燕饗焉用 之,於會朝焉用之,於享祀焉用之,因是樂之施於是 事,故因是事而作為辭也。然則《風》因詩而為樂,《雅》《頌》 因樂而為詩,詩之先後,於樂不同,其為歌辭一也。經 遭秦火,樂亡而《詩》存。漢儒以義說《詩》,既不知《詩》之為 樂矣,而其所說之義,亦豈能知詩人命辭之本意哉? 由漢以來,說三百篇之義者,一本《詩序》。《詩序》不知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