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於何人,後儒從而增益之。鄭氏謂「《序》自為一編,毛公

分以寘諸篇之首。」夫其初之自為一編也,《詩》自《詩》《序》 自序,《序》之非經本旨者,學者猶可考見;及其分以寘 諸篇之首也,則未讀經文,先讀《詩序》,《序》乃有似詩人 所命之題,而《詩》文反若因《序》以作,於是讀者必索《詩》 於《序》之中,而誰復敢索《詩》於《序》之外者哉?宋儒頗有 覺其非者,而莫能去也,至朱子始深斥其失而去之, 然後足以一洗千載之謬。澂嘗因是舍《序》而讀《詩》,則 雖不煩詁訓而意自明。又嘗為之強《詩》以合《序》,則雖 曲生巧說而義愈晦。是則《序》之有害於《詩》為多,而朱 子之有功於《詩》為甚大也。今因朱子所定,去各篇之 《序》,使不淆亂乎《詩》之正文,學者因得以《詩》求《詩》而不 為《序》說所惑。若夫《詩》篇次第,則文王之《二南》而間有 平王以後之詩,成王之《雅》《頌》而亦有康王以後之詩, 《雅》《變》之中而或有類乎正雅之辭者,今既無從考据, 不敢輒為之紛更。至若變風雖入樂歌而未必皆有 所用,變雅或擬樂辭而未必皆為樂作,其與《風》《雅》合 編,蓋因類附載云爾。《商頌》,商時詩也;《七月》,夏時詩也, 皆異代之辭,故處《頌》詩、《風》詩之末。《魯頌》乃其臣作為 樂歌,以頌其君,不得謂之風,故係之《頌》;周公居東時 詩,非擬朝廷樂歌而作,不得謂之《雅》,故附之《豳風》焉。

朱公遷詩傳疏義二十卷

【按公遷自序說】詩之難久矣自孔子說烝民懿德之旨孟子說北山賢勞之意而後世難其人漢儒章句訓詁詳於詩則病其繼之者說愈煩志愈窒遼遠乎

千四百年,至明道先生說《雄雉》二章,得孔、孟說詩之 法。又數十年,得朱子而備焉。蓋詩主詠歌,與文體不 同,辭若重複而意實相承也;意則委婉而辭若甚倨 也,是則說詩者之難也。朱子取法孔子,又取法於孟 子,又取法於程子,少以虛辭助字發之,而其脈絡較 然自明,《三百篇》可以讀矣。然虛辭助字之間,似輕而 「重,似汎而切,苟有鹵莽滅裂之心焉,未必不以易而 視之也。」是則讀《詩》者又當知其難也。諸家自立異者 不論,惟輔氏《羽翼傳》說,條理通暢,甚有賴焉。而多冗 長不修,亦時時有相矛盾者。且或傳之約者與之俱 約,微者與之俱微,猶若未能盡也。小子魯鈍膚末,何 足與言!間因輔氏說而擴充之,剖析「《傳》文,以達《經》旨, 而於未發者必究其蘊,已發者必羨其辭,庶幾乎顯 微闡幽之意,而因《傳》求《經》不難也。」抑嘗從事於斯矣, 持其無敢慢之心,堅其欲自得之志,語助之聲,隨而 為之上下也;立言之趣,從而與之周旋也;優游饜飫, 積日累月,乃若有默契焉。此不敏之資,困學之方,而 未敢以為是也。夫惟以意逆志者,必有大過於茲,閱 而教之,則幸矣。

【按明何英後序】先師松鄔先生嘗謂野谷洪先生初從遊先正朱氏公遷先生門受讀三百五篇之詩一日請說周頌維天之命一章之旨先生於集傳下訓

釋其義,發言外之意,瞭然明白。復請曰:「於《集傳》皆得 如此章,以發其所未發,以惠天下學者,豈非斯文之 幸與?」時先生以特恩授校官,得正金華郡庠,日纂月 注,以成其書,名曰《詩傳疏義》。黃文獻公潛一見,深加 嘆賞,凡興體之作,語意呼應,尢切究心焉。然學者悅 慕,雖相傳錄,終亦罕睹。永樂乙酉,先師宗兄世載游 書林,至葉君景達家,因閱《四書通旨》而語及疏義。景 達尚德之士,屢致書來請梓傳。歲丁酉,英侍先師館 於葉氏廣勤堂,參校是書,旁取諸儒之說,節其切要 者,錄而附之。槁成未就鋟刻,先生還旆考終正統庚 申,景達書來,囑矣曰:「所傳《詩傳疏義輯錄》遺其槁,數 卷不存,願為補葺而壽諸梓矣。」竊慮其所遺忘,恐成 湮沒。況景達欲廣惠愛之仁,故不揆淺陋,敬取先師 所受遺槁,謹錄補遺,重加增釋,足成是編,名曰《詩傳 疏義》,釋詳發明,質諸同門友京況劉剡,以卒先師之 志。狂僭之咎,固不可逃,庶乎有以表述先正斯文之 德,昭際盛代文明之治,尚得與四方諸君子共之,是 所願也。

朱倬詩疑問七卷

【按劉錦文】䟦詩經疑問朱君孟章所擬以淑人者也朱君以明經取科第凡所辨難誠足以發朱子之蘊而無高叟之固然其間有有問無答者豈真以為疑

哉,在乎學者深思而自得之耳。舊本先後無緒,今特 為之論定,使旨同而辭小異者,因得以互觀焉。復以 豫章趙氏所編,頗采以附於後。其於四詩之旨,剖析 殆無肯綮,明經之士必將有得於斯峕。至正丁亥蒲 節,建安書林劉錦文叔簡,因書以識卷末云。

【按疑問後序】詩疑問七卷元進士朱倬孟章著朱氏授經圖焦氏經籍志皆作六卷今本七卷末附南昌趙德詩辨說一卷予始得是書稱盱黎進士朱倬莫

知為何如人。攷之《漢書地理志》豫章郡下有南城縣。 注云:「縣有盱水。」《圖經》云:「在縣東二百一十步,一名建 昌江,亦名盱江。」《名勝志》云:「縣之東境有新城縣,立於 宋紹興八年,就黎灘鎮置縣,因號黎川。」然後知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