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1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踐其形即所以盡其性也。窮神善繼其志,知化善述 其事,而踐形惟肖,果在天為肖子,即為父母之孝子 歟?欲報親德,謂其猶天之罔極可也。然德之報,尚可 勉而能也,天德罔極,亦可報歟?曰:「人生七尺之軀,自 昊天視之,不過一塵一芥云耳。然而此性之大,彌綸 六合,包含萬象,浩浩乎窮之莫盡其量,淵淵乎測之 莫得其朕,即於穆不已之天命也。在天為」命,在人為 性。其如性本大,而人自小之何於此真信不疑信乎? 天以此罔極者而生我,我即全此罔極者以報天,而 報親即所以報天也。所以孔子謂:「君子修身不可不 事親,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又謂: 「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 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此之謂也。昔晉王裒每誦《蓼 莪》,涕泣沾襟,子弟為之廢講。蓋子之慕親,有感即動。 是篇一字一淚,情見乎詞。讀是詩而不涕淚者,非人 子也。信哉!詩可以興。報德罔極

廣大高明,覆幬無外,所以主宰於其上者帝也;聰明 知慮,應感不窮,所以主宰於其中者心也。「在天為帝, 在人為心,其理一而已矣。」試觀日月星辰水火土石, 飛潛動植,何一非天,苟非帝以宰之,則時行物生,不 將亂其紀乎?耳目口體臟腑血脈經絡爪髮,何一非 人,苟非心以宰之,則作止語默,不將亂其緒乎?然亦 非天自天,人自人,兩不相關涉也。蓋岐天人而言之, 人之生也,一皆在乎上帝主宰中。若真信夫誠者天 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盡人正以承天,則知天人原自 通一無二。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人一天矣。然事 之云者,豈齋明盛服以承祭祀,如郊以事天,明堂以 饗上帝之謂哉?又豈若晝之所為,夜必焚香以告天 者,可擬之哉?蓋文王之事,事之以心也,心粗則氣浮, 心散則思雜,心怠則念馳,惟翼翼然緝熙敬止,而此 心極其小也,雖不顯而亦臨,雖無射而亦保,朝乾夕 惕,無一息一念不與上帝相為對越,雖謂文王之心, 即上帝主宰於其中焉,亦可也。故曰:「不識不知,順帝 之則。」夫文王之生也,惟帝則之默順;斯其沒也,一陟 一降,無時不在上帝左右,又何存亡之間也?然小心 以事之而謂之昭事何歟?由此心不能惟精惟一,虛 靈窒塞,馳騖紛擾,既以失其神明之體,安足以語懋 昭之學?若文王則敬以直內,故昭明有融。帝謂文王: 「予懷明德。」而文王之所以克明德者,恪遵乎帝訓,此 其事也,昭以事之。及其沒也,於昭于天,夫復何疑?凡 所謂「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有周不顯,帝命不時,而新 乎舊邦之命者,一根諸此耳。雖然,小心昭事,豈獨文 王為然。周祚肇自后稷,曰「帝命率育」;太王曰「帝省岐 山」;王季曰「帝作邦作對,帝度其心。」一脈相傳,蓋有自 也。傳之武王,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傳之成康,曰「上 帝是皇。」逮周公曰:「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孰非昭事之 家法哉?帝心簡在,明昭有周,可默識矣。然則後學誦 法文王,當如之何?蓋天道若此乎?高明廣大而莫非 上帝以為之主宰,則不宰之宰,其機甚微,非小心不 能以相通也。況此心本自一物,不著而無主,則淪於 無;本自萬物皆備而有主,即滯於有。惟「小心以昭事 乎上帝」,雖無形聲可睹聞,而臨下有赫,實無物不有, 無時不然。此心之神明,惟帝是依,有而未嘗有也。一 身之耳目口體,臟腑經絡,咸有所統。凡宰制萬變,不 特私欲不能為之擾,雖情識意念不能為之參,一切 奉帝則以周旋,而一毫人力之莫與矣,何簡易如之? 故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而存文王,即 所以存乎上帝之神。小心昭事

凡生天地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必有識,而 人為萬物靈,獨無知識乎哉?良知學知雖不齊,其知 一也,然而必有自焉。「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厥有恆性。」 自有生以來,孰不知饑寒?孰不識父母?雖人人完具 靈明,炯然在中,而正目視之,無形可睹,傾耳聽之,無 聲可聞,故不可謂之有。及其事物形聲之一接,則各 有所知,各有所識,又不可謂之「無。」「無知無不知,無識 無不識」,雖無尺度權衡之形,而短長輕重,炯然秩然, 此帝之則也,即帝降之恆性也。夫性一而已矣,而有 識知之別何歟?知以知來,識以藏往,一物而二名。故 良知不事乎學慮,默識不假乎見聞,而見聞學慮莫 非知識,要之莫非上帝之降衷。此所以帝則之當順 也。但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 知之始焉因知以生識,繼焉緣識以起。知性之寂然 不動者,反為外物所引誘矣。輾轉起滅,憧憧往來。故 其知也,既為物誘引之於前而聚之為眾。有其識也, 又以物誘藏之於後,而塞其所本無。彼聰明不逮者, 固為氣稟所拘縛矣。「稍有靈慧者,各以意見開通徑 竇,或探賾索隱,窮高極遠,莫不自以為知;或博聞彊 記,獵古搜今,莫不自以為有識也。」此其所知所識,一 出於見聞思慮,未免雕刻乎?貞元鑽鑿其渾樸,以人 力勝天工,則性真反為之桎梏,而帝則淆亂矣。所以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匪文王其孰能之?」試觀其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