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春秋》。其尤無忌憚者,至目《春秋》為斷爛朝報,以此誤 天下後世,有不可勝誅之罪。由其不明聖人作經之 意,妄以《春秋》為一時記事之書也。或曰:「《春秋》與《晉乘》、 楚檮杌並傳,皆史也」,子何以知其非史而為是言乎? 曰:「史者,備記當時事者也。《春秋》主乎垂法,不主乎記 事。如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始霸,是歲所書者皆晉事; 莊九年齊桓公入,是歲所書者皆齊事;隱四年衛州 吁弒君,是歲所書者皆衛事;昭八年楚滅陳,是歲所 書者皆陳事。有自春徂秋,止書一事者。自今年秋冬 迄明年春夏,閱三時之久而僅書二」三事者,或一事 而累數十言,或一事而屢書特書,或著其首不及其 末,或有其義而無其辭,大率皆予奪抑揚之所繫,而 宏綱奧旨絕出語言文字之外,皆聖人心法之所寓, 夫豈史之謂哉?蓋《晉乘》《楚檮杌》《魯春秋》,史也。聖人修 之則為經。昧者以史而求經,妄加擬議,如蚓蝸伏乎 塊壤,烏知宇宙之大,「江海之深。」是蓋可憫,不足深責 也。鉉翁早讀《春秋》,惟前輩訓說是從,不能自有所見。 中年以後,閱習既久,粗若有得,乃棄去舊說,益求其 所未至,明夏時以著《春秋》,奉天時之意,本之夫子之 告顏淵,原託始以昭《春秋》誅亂賊之心,本之孟子之 告公都子,不敢苟同諸說之已言,不敢苟異先儒之 成訓、《三傳》之是者取焉。否則參稽眾說而求其是,眾 說或尚有疑,夫然後以某鄙陋所聞,具列於下。如是 再紀,猶不敢輕出示人,將俟晚暮輯而成編,從四方 友舊更加訂證。會國有大難,奉命起家,無補於時,坐 荒舊學,既遂北行,平生片文幅書,無一在者。憂患困 躓之久,覃思舊聞,十失五六。已而自燕來瀛,又為暴 客所剽。然以地近中原,士大夫知貴經籍,始得盡見 《春秋》文字,因答問以述己意,卒舊業焉。書成,撮為綱 領,揭之篇端:一原《春秋》所以託始,二推明夫子行夏 時之意,三辨《五始》;四評三《傳》,五明霸業,六以經正例。 凡十篇,俾觀者先有考於此,庶知區區積年用意之 所在。若夫僭躐之罪,則無所逃。眉山後學寓古杭《家 鉉翁》謹書。

王晳春秋皇綱論五卷==按《經解序》:《宋藝文志》:「《春秋》之書,凡二百四十部,二千。」==

七百九十九卷余所見者僅三十餘部為卷數百王 晳皇綱論其一也晳不知何如人自稱為太原王晳 陳直齋書錄解題亦但言其官太常博士至和間人 而已不能詳其生平也直齋解題於著書之人往往 舉其立身大概使後世讀其書者雖不獲親見其人 猶稍稍得其本末以為論世知人之據乃於晳獨否 豈其人在直齋當時已不可得而論定邪然直齋所 錄皇綱論外尚有明例檃括圖又云館閣目有通義 十二卷而王伯厚又云通義之外別有異義十二卷 通義據三傳註疏及啖趙之學其說通者附經文之 下缺者以己意釋之則晳所著二義者正其解經之 本書茲論則總括立言大旨以成編者也論特弘偉 卓犖則二義亦必有足觀惜乎不得而見也嗟乎古 人辛勤著書將以求知於後世而世顧不得而知之 即其書幸而傳矣又不能盡傳也豈不重可歎也歟 論凡五卷二十有三篇按宋史作王哲此作王晳未知何據

呂大圭《春秋五論》一卷。

按:經解序,「《春秋論》五篇,共一卷。一曰論夫子作《春秋》,二曰辯日月褒貶之例,三曰《特筆》,四曰論三《傳》所長所短,五曰《世變》。宋吏部侍郎知興化軍武榮呂大圭」

圭叔所著也五論閎肆而嚴正春秋大旨具是矣圭 叔登淳祐七年進士授潮州教授改贛州提舉司幹 官秩滿調袁州福州通判陞朝散大夫行尚書吏部 員外郎兼國子編修實錄檢討官兼崇政說書出知 興化軍常以俸錢代中下戶輸稅德祐初元轉知漳 州軍節制左翼屯戍軍馬未行屬元兵至沿海都制 置蒲壽庚舉全州降令圭叔署降箋圭叔不肯將殺 之會圭叔門弟子有為管軍總管者掖之出圭叔變 服遁島上壽庚將逼以官遣追之問其姓名不答被 害先是圭叔緘其著書於一室至是燬焉五論與讀 易管見論語孟子解以傳在學者得存然管見諸書 皆不可見見者又僅此而已惜哉圭叔少嗜學師事 鄉先生潛軒王昭昭為北溪陳淳弟子淳受業晦菴 稱高足淵源之來人稱溫陵截派嗚呼當時詆訿道 學者往往謂其迂疏無濟然宋社既屋人爭北向圭 叔獨不為詭隨甘走海島不憚以身膏斧鉞大節何 凜凜也以是觀之道學又何負於人國乎良可嘆也 矣武榮即今泉郡之南安縣唐嗣聖中嘗以縣為武 榮州故名圭叔居縣之樸兜鄉大豐山下學者因號 為樸鄉先生

黃仲炎「《春秋通說》十二卷。」

按仲炎《自序》:「《春秋》者,聖人教戒天下之書,非褒貶之書也。何謂教?所書之法是也。何謂戒?所書之事是也。法,聖人所定也,故謂之教。事,衰亂之跡也,為戒而已。」

矣。彼三傳者,不知其紀事皆以為戒也,而曰「有褒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