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可定以為不刊之訓也。學者誠超然遠覽,本之以《經》,

翼之以《左氏》,折衷之以諸家之論,要以會夫子「明王 道,辨人事」之意,而不牽於一曲之議,此亦所以恢弘 聖緒,而俟萬世於無窮矣。若必強《經》以從已,徇《傳》以 蔑經,即使《左氏》授簡,《公》《穀》操牘,愚猶未敢盡信也,況 其它乎?噫!此難與拘儒道也。春秋總論

玩聖人經典,須先提揭大綱,得聖人作經本旨,則萬 目犁然具舉,而大義自不容掩。況《春秋》尤經聖人手 筆,而為萬世提綱書法也。惡可各以一人意見,牽扯 義理,以相穿鑿傅會?匪特聖人筆削大義,不得昭明 於天下,而反使聖人得罪,名教矇然莫之覺焉。吁,可 痛哉!蓋後儒欲尊孔子,不曰「聖人以天自處」,則曰「聖 人以天子之權與魯。夫孔子亦人也,止曰『天生德於 予』」,曰「知我其天」,何為便以天自處乎?孔子亦庶人也, 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 樂征伐自諸侯出。至政出大夫國命執于陪臣,蓋屢 傷之矣,未聞與奪天子之權,反自庶人出也。矧孔子 懼亂賊,作《春秋》,故《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觀當時列 國僭亂極矣,未有遽改周家之正朔者,乃謂孔子欲 行夏時,故以夏時冠周月,則是孔子身為亂賊之尤 矣。桓不書王,黜天王也;滕、杞書子,貶諸侯也。其于大 夫陪臣,又不待言。至不書秋冬,則天且在其貶黜中 矣。從古僭妄,未有至此極者,乃以加諸孔子,干心安 乎哉!嘗聞孔子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曰: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曰:「為下不倍。」且曰:「誰毀誰 譽?斯民也,三代直道而行也。」信斯言也,吾故確信孔 子,必不敢黜天王,貶諸侯,與奪當時卿大夫,以至黜 天王,改周正朔,而必行己之志也。然則筆削予奪,非 孔子而誰哉?蓋魯之《春秋》,與《晉乘》、楚《檮杌》一也,其事 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而其義則孔子自謂「丘竊取 焉。」可見文皆史氏之舊文,孔子未嘗有增損也,特擇 其有關王跡者筆之,無關王跡者削之。故游、夏文學 無所容。其贊也,雖一字嚴于袞鉞,實合數句以成其 文;雖每條自為始終,實會數條以詳其事。惟筆削定 而名分秩,故善惡明而紀法昭,此所以大義燦若日 星,不待孔子褒之貶之,人心勸懲自有不容已者在 矣。是《聖經》本簡,諸傳必欲求諸繁;《聖經》本易,諸傳必 欲求之難。且緣飾以聖賢之義理,綱維以帝王之法 度,附和以儀、秦之智術,參錯以孫、吳之兵機,斷按以 申、商之法律,推究愈精愈深,而去《經》愈遠。雖其間多 言,而中或有得其情者,要亦鰓鰓然指摘推尋於一 字之間,而不知大義,未免放飯流醊而問無齒,決均 於大綱無當也。潢淺陋固拙,豈敢操戈入室,以攻訐 諸儒之短哉?但據一竅之明,過信孔子從周心志,必 不改易正朔,黜天王、貶削諸侯,于二百四十年後,據 義理,憑意識,以改歷朝信史。故揭大綱以歸諸《易》,俾 學《春秋》者讀其本文,是是非非,一開卷而人人可自 得之矣。至於一字一義,不徒四傳有可採者,雖諸家 不敢悖也。雖然,孔子於《春秋》之義且謂之「竊取」,故甘 冒僭踰之罪,亦取其意而名之為「竊義」云。以下春秋大旨 嘗誦孔子之言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曰:「吾猶及史 之闕文也」;曰:「為下不倍。」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烖及其身者也。」曰:「吾學《周禮》, 今用之,吾從周。學。」孔子之學者。真信孔子數語,則《春 秋》不待傳註而可明矣。何也?孔子自謂:吾志在《春秋》, 便可以觀孔子之志也。然一字之褒,榮踰華袞;一字 「之貶,嚴踰鈇鉞。」是謂字句皆孔子所自筆削,而褒貶 王侯大夫諸人者也,何有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耶? 不知褒貶皆舊史也,孔子特擇其有關名教者筆之, 無關名教者削之而已。信、述皆實言也。即如謂《舊史》 于隱公原有即位之文,孔子削之以貶隱也;桓公三 年原有《春王》之文,孔子削之以貶王也。桓四年原有 《秋》《冬》之文,孔子削之,以黜天也。他如黜諸侯、責大夫 之文不可勝數,則又何有于闕文哉?「倍上反古」亦至 矣,何有於從周哉?不知「即位」、「春王」、秋冬之類,皆舊史 之闕文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皆史闕文之實事,而 孔子不敢削即位,不敢削春王,不敢削《秋冬》,不敢改 侯爵,不敢書名,削名纔信史官,皆信史也,《春秋》皆實 書也。孔子從周之志,非虛言而為下不倍,生今反古, 皆聖人所必不為者也。如此,則孔子之心纔可以暴 白於萬世,而不為諸傳所誣矣。觀昭公娶同姓,本不 知禮,然答陳司敗之問,則寧以過自歸也,而敢于黜 君王乎?陳恆弒君,尚沐浴請討之矣,況敢以弒為薨, 而有所諱乎?惟其舊史,原書「弒」者,雖國君不敢諱;原 不書即位者,雖國君不敢加。故曰:「誰毀誰譽斯民也,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何忍以倍上反古加聖 人耶?

孟子歷敘群聖統緒,自舜、禹、文、武、周公而下,直以孔 子作《春秋》繼之。且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 人也。」他日又曰:「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 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曰:『吾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