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思而得,不勉而中,顏「子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 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 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後人不達,以 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 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 有至於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矣。」瑗得其文, 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呂希哲首以師禮事頤, 哲宗初,詔以為祕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 書。頤於書無所不讀,其學本於誠,動止語默一以聖 人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著《春秋傳》以傳於世。 序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 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 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 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 迭興,三重既備,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 備矣,天運周矣。聖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 之跡,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繆,秦至以建亥為正;道 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 周之末,以聖人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 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 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 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傳,游、夏不能贊一辭,辭不 待贊者也,言不能與於斯爾。斯道也,唯顏子嘗聞之 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準 的也。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 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 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 或抑或縱,或予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 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 衡,揆道之模範也。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神,聚眾 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 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𪐝識心 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 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 聖人之志不明於後世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 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義而法其用,則三代可復也。」 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蘊奧,庶幾學者得其門而 入矣。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 皆為名士。涪人祠頤於北巖,世稱為伊川先生。嘉定 十三年,賜諡曰「正公。」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從祀孔子 廟庭。

李侗,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人。年二十四,聞郡人羅從 彥得河、洛之學,遂以書謁之。其略曰:「侗聞之天下有 三本焉,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闕其一則本不立。古 之聖賢莫不有師,其肄業之勤惰,涉道之淺深,求益 之先後,若存若亡,其詳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間七 十二弟子之徒,議論問答,具在方冊,有足稽焉,是得」 夫子而益明矣。孟氏之後,道失其傳,枝分派別,自立 門戶,天下真儒不復見於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傳 授者,句讀文義而已爾,謂之熄焉可也。其惟先生服 膺龜山先生之講席有年矣,況嘗及伊川先生之門, 得不傳之道於千五百年之後。性明而修,行完而潔, 擴之以廣大,體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極其至,漢、唐 諸儒無近似者。至於「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並立而 使人化,如春風發物」,蓋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讀聖 賢之書,粗有識見者,孰不願得授經門下,以質所疑。 至於異論之人,固當置而勿論也。侗之愚鄙,徒以習 舉子業,不得服役於門下,而今日拳拳欲求教者,以 謂所求有大於利祿也。抑侗聞之,「道可以治心,猶食 之充飽,衣之禦寒也。人有迫於飢寒之患者,皇皇焉 為衣食之謀,造次顛沛,未始忘也。至於心之不治,有 沒世不知慮,豈愛心不若口體哉?弗思甚矣。」侗不量 資質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學起家,不忍墜箕裘之業, 孜孜矻矻為利祿之學,雖知真儒有作,聞風而起,固 不若「先生親炙之得於動靜語默之間,目擊而意全 也。今生二十有四歲,茫乎未有所止,燭理未明而是 非無以辨,宅心不廣而喜怒易以搖,操履不完而悔 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襲,揀焉而不淨,守焉而不敷, 朝夕恐懼,不啻如飢寒切身者,求充飢禦寒之具也。 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為先生之累哉?」從之累年,授 《春秋》之說,從彥亟稱許焉。侗接後學,答問不倦,其語 《春秋》曰:「《春秋》一事,各是發明一例,如觀山水徙步而 形勢不同,不可拘以一法。然所以難言者,蓋以常人 之心推測聖人,未到聖人灑然處,豈能無失耶?」吏部 員外郎朱松與侗為同門友,雅重侗,遣子熹從學,熹 卒得其傳云。

張洽,字元德,臨江之清江人。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 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至於諸史、百家、山經地志、 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嘗取《管子》所謂「思之思之, 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之語,以為窮理之要。 熹嘉其篤志,謂黃榦曰:「所望以求斯道之傳,如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