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孫也。年二十盡,通五經,尤邃於《春秋》。其學不專守師 說,聚漢魏以來諸家,殫精研思,務求不詭於聖人。」 《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束修自好。貫串群籍。著 《春秋箋》二十卷。

《詹同傳》:「同幼穎異,受《春秋》于劉彭壽。太祖下武昌,召 為國子博士。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治一經 不盡通。同淹貫群籍,講《易》《春秋》最善,太祖善之。」 《張以寧傳》: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累至翰林侍讀 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偕赴京,奏對稱旨,復授 侍讀學士。洪武二年,使安南,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 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 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閱月病革竟死。 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 於經。素,宋、元史槁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家古 田翠屏山下,學者稱「翠屏先生。」門人石光霽以明經 舉,授國子博士,作《春秋鉤元》,能傳以寧之學。

趙汸傳,字子常,休寧人。生而姿稟卓絕,初就外傅,讀 朱子《四書》,多所疑難,乃盡取朱子書讀之,聞九江黃 澤有學行,往從之遊。澤之學以精思自悟為主,其教 人引而不發,汸一再登門,乃得六經疑義千餘條以 歸。已,復留二歲,得口授六十四卦大義,與學《春秋》之 要。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乃築東山精 舍,讀書著述其中,雞初鳴輒起,澄心默坐,由是造詣 精深,諸經無不通貫,而尤邃於《春秋》。初以聞於黃澤 者為《春秋師說》三卷,復廣之為《春秋集傳》十五卷。因 《禮記經解》有「屬辭比事,春秋教」之語,乃復著《春秋屬 辭》八篇。又以為學《春秋》者,必考《左傳》事實為先。杜預、 陳傅良有得於此,而各有所蔽,乃復著《左氏補註》十 卷。當是時,天下兵起,汸轉側干戈間,顛沛流離,而進 修之功不懈。明太祖既定天下,詔修《元史》,徵汸預其 事。書成辭歸。未幾卒,年五十有一。學者稱「東山先生。」 《王璡傳》:璡博通經史,尤長於《春秋》。

《鄒濟傳》:「濟博學強記,尤長於《春秋》。」

《顧憲成傳》:憲成以吏部主事請告歸,讀《易》《春秋》者三 年。

《儒林傳》:「汪克寬盡力於經學,《春秋》則以胡安國為主, 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 梁寅字孟敬,新喻人,淹貫五經百氏。太祖平定四方, 徵天下名儒,修述禮樂。寅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 推服。」

張洪,字宗海,常熟人。博綜群經,羽翼諸儒所未及。洪 武三十三年,以明經除靖王府教授。洪熙中,進修撰。 婁諒,字克貞,上饒人。聞吳與弼在臨川,往與之遊。景 泰中,舉於鄉。纂《春秋本意》十二篇,惟用《經》文訓釋而 意自見。不採三《傳》事實,謂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 《春秋》為棄書矣。

謝復,字一陽,祁門人。少時授《春秋》,即了大義。已,嘆曰: 「學以謀道,滯心文義以干祿,吾弗為也!」自是潛心經 史,以古人自期;學者稱西山先生。

季本所著有《春秋私考》,既又別《春秋》列國疆宇,乃涉 淮、泗,歷齊、魯,登岱宗,踰江入閩,經年而後歸。見聞既 廣,所著書益精博,後學莫不推之。

李舜臣始官南京尚寶時,取《易》《詩》《書》《儀禮》《禮記》《左傳》, 分日讀之,每六日一《易》,乃著《春秋左傳考例》《穀梁三 例》諸書,一時經學之士未有出其右者。

章潢著《春秋竊義》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游甚眾。 卓爾康所著《春秋》四十卷,談經者尚之。文震孟進講 《春秋》,將錄其書以獻,會去官,不果。

呂柟字仲木,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所著有《春 秋說忘》。

《文苑傳》:「胡翰博習經史,洪武初,聘修《元史》。歸愛北山 泉石,卜築其下。所著有《春秋集義》。」

《松江府志》:「曹宗儒字元博,洪武初,任華亭教諭。所著 有《春秋左傳敘事本末》三十卷。」

劉仲禮字用和。以《春秋》明經辟召,至應天,遇「靖難」師 入,不食七日而死。

《蘇州府志》:「夏㫤字仲昭,崑山人。十三受《春秋》於盧從 龍,盧以太守姚善連坐諸生,皆遁去,㫤誓死相依。盧 曰:『今之孔融也』。永樂乙未成進士,由庶吉士改授中 書舍人。」

陳頎字永之,長洲人。景泰中,以《春秋》領鄉薦。博學工 古文。其文好議論,而必根於理。

桑悅字民懌,常熟人。舉成化乙未鄉試。家貧無蓄,書 肆中鬻得讀過輒焚去。所著有《春秋傳解》若干卷,行 於世。

《順天府志》:「劉效祖字仲修,嘉靖庚戌進士。所著有《春 秋稿》二卷。」

《蘇州府志》:「傅遜字元凱,萬曆間歲薦,讀《左氏春秋》,深 入其奧,依放袁氏《紀事本末》,作《左傳屬事》。上自《公》《穀》, 逮張、賈、劉、翟、杜預而下,咸資纂集,每事各為首尾,其 盛衰離合,始終成敗,一覽可盡,至今傳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