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書邾事?《左氏》曰:「邾文公元妃齊姜,生定公;二妃晉姬,

生捷菑。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晉。晉趙盾以諸 侯之師八百乘納之。邾人辭曰:『齊出貜且長』。宣子曰: 『辭順而弗從,不祥』。乃還。」《公羊》曰:「晉郤缺帥師,革車八 百乘」,以納捷菑於邾婁,力沛然若有餘而納之。邾婁 人辭曰:「捷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子以其指,則捷菑 也,四貜且也。六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 也。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郤缺曰:「非吾力不能 納也,義實不爾克也。」引師而去之。《穀梁》曰:「長轂五百 乘,綿地千里,過宋、鄭、滕、薛,敻入千乘之國」,欲變人之 主,至城下然後知,何晚也?捷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予謂秦之事,《穀梁》紆餘有味 邾之事,《左氏》語簡而切,欲為文記事者當以是觀之。 《左傳》書晉惠公背秦穆公事曰:「晉侯之入也,秦穆姬 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晉侯烝於賈君,又不納 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 之。賂秦伯以河外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 梁城,既而不與。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 伯伐晉。」觀此一節,正如獄吏治囚,蔽罪議法,而皋陶 聽之,何所伏竄,不待韓原之戰,其曲直勝負之形見 矣。晉厲公絕秦,數其五罪,書詞鏗訇,極文章鼓吹之 妙,然其實皆誣秦。故《傳》又《書》云:「秦桓公既與晉厲公 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杜元凱注 云:「據此三事以正秦罪。」《左氏》於文反復低昂,無所不 究其至。觀秦晉爭戰二事,可窺一斑矣。

《左傳》所載列國人語言書訊,其辭旨如出一手。說者 乃以為皆《左氏》所作,予疑其不必然,乃若潤色整齊, 則有之矣。試以《詩》證之,揚之水三篇,一周詩,一鄭詩, 一《晉詩》,其二篇皆曰:「不流束薪,不流束楚。」《邶》之《谷風》 曰:「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雅》之《谷風》曰:「習習谷風,維風 及雨。」在南山之陽,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側,在浚之 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在河之滸,在河之漘,在河之 涘。山有樞,隰有榆;山有苞櫟,隰有六駮;山有蕨薇,隰 有杞桋。言「秣其馬,言采其蝱,言觀其旂,言韔其弓」,皆 雜出於諸詩,而興致一也。蓋先王之澤未遠天下,書 同文,師無異道,人無異習,出口成言,皆止乎禮義,是 以不謀而同爾。

姓氏所出,後世茫不可考,不過證以史傳,然要為難 曉。自姚虞、唐杜、姜、田、范、劉之外,餘蓋紛然雜出。且以 《左傳》言之,申氏出於四岳,周有申伯,然鄭又有申侯, 楚有申舟,及有申公、巫臣,魯有申繻、申棖,晉有申書, 齊有申鮮虞。賈氏,姬姓之國,以國為氏,然晉有賈華, 又狐射姑亦曰賈季,齊有賈舉。黃氏,嬴姓之國,然金 天氏之後又有沈姒,蓐黃之黃,晉有黃淵。孔氏出於 商,孔子其後也。然衛有孔達,宋有孔父,鄭有孔叔,陳 有孔寧,齊有孔虺,而鄭子孔之孫又為孔張。高氏出 於齊,然子尾之後又為高彊,鄭有高克,宋有高哀。國 氏亦出於齊,然邢有國子,鄭子國之孫又為國參。晉 有慶鄭,齊有慶克,陳有慶虎,衛有石碏,齊有石之紛 如,鄭有石㚟,周有石尚,宋有石彄,晉有陽處父,楚有 陽丐,魯有陽虎。孫氏出於衛,而楚有叔敖,齊有孫書, 吳有孫武。郭氏出於虢,而晉有郭偃,齊有郭最,又有 所謂郭公者。千載之下,遙遙世祚,將安所質究乎? 陳成子弒齊簡公,孔子告於魯哀公,請討之。公曰:「告 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傳》曰:孔子請伐齊。公曰: 「『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常弒其 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伐也』。」說者 以為孔子豈較力之強弱,但明其義而已。能順人心 而行天討,何患不克?使魯君從之。孔子其使於周,請 命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勝齊者,孔子之餘事也。 予以為魯之不能伐齊,三子之不欲伐齊,周之不能 討齊,通國知之矣。孔子為此舉,豈真欲以魯之半力 敵之哉?蓋是時三子無君,與陳氏等耳。孔子上欲悟 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國, 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 不難也。使三子者警,必將曰:「魯小於齊,齊臣弒君而 欲致討,吾三臣或如是」,彼齊、晉大國,肯置而不問乎? 惜其君臣皆不識聖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 十一年,哀公竟偪於三子而孫於越,比之簡公僅全 其身爾。

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 「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 遂遷於繹。未幾而卒。君子曰:「知命。」楚昭王之季年,有 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周太史曰:「其當王身乎? 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寘諸 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 移之?」遂弗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天道矣,其不失國也, 宜哉。」按宋景公出人君之言三,熒惑為之退舍。《邾》文, 楚昭之言,亦是物也,而終不蒙福,天道遠而不可知 如此。

《容齋續筆》:《左傳》載諸國事,於第一卷首書鄭莊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