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能舉而行之,則治效可立致。而其間亦有可疑焉者。冢宰「掌邦治,正百官」 ,其職也而宮禁、婦寺之屬皆在,乃至獸人、䱷人、鱉人、司裘、染人、屨人之類何瑣屑?而天府、外府、大小史、內外史乃屬之春官,司徒掌邦教。所謂教者,師氏、司諫、司救五六員而已,其他六卿、六遂分掌郊里、征斂、財賦、紀綱、市城、管鑰、門關,而謂之教何哉?職方氏、形方氏、遂師之屬,豈得歸之司馬?大小行人之職,豈得歸之春官?司空一篇已亡,漢儒以《考工記》補之,宋俞廷椿、王次點獨謂未嘗亡也,混於五官之中耳。《周官》曰:「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則土地之圖,人民之數,與夫土會、土宜、土均、土圭之法,不宜為司徒之職。《王制》曰:「司空度地、居民,量地遠近,興事任力,則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與夫起土役令賦之事,不宜為小司徒之職。如五官之中,凡掌邦居民之事,分屬之司空,則五官各得其分,而《冬官》亦完,且合三百六十之數,《周官》粲然無缺,誠千古之一快也,而予不敢從,何哉?曰亂經。

張詡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所謂郁郁乎文者也。唐太宗深信矣,而無其輔;王通篤好矣,而無其時;劉歆有志矣,而昧於所事;宋神宗刻意矣,而失其所任。彼宇文之於蘇綽似矣,而其人品相去敻絕,安能擴充以致周公廣大之治?無怪文武之政寂寥千載,而莫有繼之者已。」

陸深曰:「《周禮》一書,文密意詳,固是聖人之制作。」 王道曰:「文、武、周公,聖人也。其所講畫,必簡易明達,決不至如《周禮》之煩冗瑣屑,以為治岐之政、理財之書,斷斷其不然矣。然謂之陰謀,則實迂謬不類乎陰謀,謂之附會,則實片段不類乎附會,惟斥之以為末世黷亂不驗之書,庶為切中其病,而《周禮》之不足信也的矣。」

金瑤曰:此書周公治天下之大經大法,其有關於治道甚大。漢人亂以偽句,遂使程、朱二大儒不欲注,而國家因以不列於學官。「亂」 句之為此書累甚矣。

李材曰:「《周禮》是周公致太平之書,當與五經並傳,今《周禮》廢而不講,是經之闕也。」

郝敬曰:「《周禮》非闕也,而世儒以為闕;《考工記》非補也,而世儒以為補。非闕而使人疑其為闕,非補而使人疑其為補,是書所以奇也。《五官》之文直而正,《考工》之文曲而奇,人疑其裁自兩手而不知其同也,是書所以愈奇也。世儒謂漢儒補《記》,謂周公作《五官》。夫《五官》非聖人之作,而《記》亦非漢儒所能補,其諸六國處士之學,其《縱橫》之言乎?」

又曰:「《六經》有聖人治天下之道」 ,是書則後世治天下之法。天下神器,可以道御,不可以計算約束而望其理也。聖人貴道不貴法,故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周禮》之書,徒法而已矣。」 王應電曰:「世人疑《周禮》者,率以行之者無效也。夫後世篡奪者祖揖讓,戰爭者本放伐,豈堯舜湯武之過哉?王莽動法先聖以文其奸」 ,奚止於《周禮》?安石徒得其糟粕以便其術,中間良法美意,皆罔然也。以是而訾聖經,不已異哉!或以「奔者不禁,王及后世子不會」 等語,非周公所作,不知此皆註家解釋之誤耳。故林孝存謂為《黷亂》不驗之書,何休以為六國陰謀之書。今其書見存,黷亂陰謀安在?玩其文義,有能作此者,雖非周公,即聖人矣。

陳仁錫曰:「以《周官全經》言之,洵有可疑者。墨辠五百,劓辠五百,刖辠五百。太平之世,殘形刻膚,赭衣菲屨,交臂歷指而塞路,疑一也。泉府之職,官與民市,吏不能皆才,民不能皆愿,吏橫則欺民,民猾則欺吏,疑二也。周家祭祀,莫詳於頌。昊天之詩,郊祀無分。祭之文;般之詩望祀四岳河海,四望與山川無異。祭之文既」 右烈祖,亦右文母,妣與祖無各祭之文,其作樂亦未聞有用歷代之奏以分祀之禮?疑三也。周西都則關中也;東都,今洛陽也。以千八百國計之,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而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何以封?疑四也。

朱朝瑛曰:《周禮》一書,非聖人不能作,然其書殘闕錯亂,必草創而未成者。周公既沒,遂不復行。宋遷而後,復多散佚。戰國縱橫之士,以意附益之。譚吉璁曰:「《易》《詩》《書》皆有序,《書周官》一篇,即《周禮》之序矣。」

《周官傳》:《漢志》四篇。

按:《漢志》儒家別有《周政》六篇,《周法》九篇,《河間》《周制》十八篇,注云「獻王所述。」 似與《周官》相表裡,惜乎其皆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