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目錄

 周禮部彙考七

  經義考二周禮

經籍典第二百四十三卷

周禮部彙考七

經義考二

《周禮》

杜子春《周官注》。

《後漢書》:「杜子春,永平之初,年且九十,能通其讀,頗識其說。鄭眾、賈逵往受業焉 。」 按《禮疏》所引《後漢馬融傳》中文,范史無之,當係謝承、華嶠、袁山松等書中語也。

賈公彥曰:「劉歆門徒河南緱氏杜子春,永平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 通《周官說》。

陸德明曰:「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于劉歆,還家以教門徒好學之士,鄭興父子等多師事之。」

晁公武曰:「《周官》,漢永平時,杜子春初能具讀。」

鄭興《周官解詁》。

《後漢書》:「鄭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建武六年,徵為大中大夫。」

按《鄭康成注》稱為「鄭大夫」 者,即興之解詁也。

鄭眾《周官解詁》。

《後漢書》:「鄭眾、賈逵,,洪雅博聞,又以經書記轉相證明。」 杜氏為解,逵解行于世,眾解不行。然眾所解說,近得其實。

按:此《禮疏》所引《范史》無之。

《陸德明》曰:「河南鄭眾,字仲師,大司農。」

晁公武曰:鄭興、鄭眾傳授《周禮》,康成引之以參釋異同,云:「大夫者,興也;司農者,眾也。」

按:《鄭康成注》稱為鄭司農,,孔氏《正義》呼曰「先鄭」 ,而目康成為「後鄭。」

賈逵《周官解故》:

《後漢書》:「逵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帝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并作《周官解故》。」

衛宏《周官解詁》。

張衡《周官訓詁》:

《後漢書》:「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安帝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書。為河間相,徵拜尚書。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

劉昭注《續漢書百官志》:「順帝時,平子為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說》,乃欲以漢次述漢事,會復遷河間,遂莫能立也。」

馬融《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

孔穎達曰:「馬融為《周禮注》,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後漢以來,始就經為注。」

鄭元《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

《元自述》。按:已另載,茲不重錄。

《後漢書》:「元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

酈道元曰:湛水出犨縣北魚齒山。《周禮》:「荊州,其浸潁、湛。」 鄭元注云:「未聞。」 蓋偶有不照也。

王炎曰:「《周禮》一書,今學者所傳,康成之訓釋也,可謂有功于《周禮》矣。雖然,《六官》之制度以康成而傳,亦以康成而晦。蓋康成之于經,一則以緯說汨之,一則以臆說汨之,《周官》之意晦矣,是以學者不得不疑。」

王應麟曰:「鄭康成注經,以緯書亂之,以臆說汨之,而聖人之微旨晦焉。」 徐氏《微言》謂鄭《注》誤有三:「《王制》,漢儒之書,今以釋《周禮》」 ,其誤一;「《司馬法》,兵制也,今以證田制」 ,其誤二;《漢官制》皆襲秦,今引《漢官》以比《周官》。小宰,乃漢御史大夫之職,謂小宰如今御史中丞。如此之類,其誤三。

又曰:《唐禮志》云:「讖緯亂經。」 鄭元主其說,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元以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寶也,兆五帝于四郊,此五行精氣之神也。元以為「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汁光紀」 者,五天也。由是有六天之說。顯慶二年,禮官議六天出緯書。南郊、圜丘,一也,元以為二郊。及明堂祭天,而元以為祭太微五帝。啟蟄而郊,郊而後耕。而元謂周祭感生,帝靈威仰,配以后稷,因而祈穀。皆謬論也。

《周禮音》一卷。

魏了翁曰:「康成以漢制解經,以賦為《口率》出泉。」 三代安有口賦?王介甫用之,以誤熙寧,皆鄭注啟之。

王肅《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

《周禮音》一卷。

陸德明曰。肅著《三禮音》各一卷,七錄惟云《撰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