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陳說》一卷〈注〉《僧贊寧》。
《論語筆解》二卷。〈注〉《韓愈》:
《論語樞要》十卷。
《論語元義》二卷。
右《論難》十四部四十三卷。
《論語刊誤》二卷。〈注〉李涪。
《論語辨》十卷。〈注〉周式:
右《論語辨正》二部,十二卷。
《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注〉鄭元。
《論語》撰人名,一卷。
《論語世譜》一卷。
右《名氏譜》三部,三卷。
《論語音》二卷。〈注〉徐邈。
《論語釋文》十一卷。
右《音釋》二部十三卷。
《論語讖》八卷。
右讖緯一部八卷
《孔叢子》七卷。〈注〉陳勝博士孔鮒撰。
《孔志》十卷。〈注〉梁劉被撰。
《孔叢子釋文》一卷。〈注〉宋咸。
《孔子家語》二十一卷。〈注〉《王肅注》。
《當家語》二卷。〈注〉魏博士張融撰。
《孔子正言》二十卷。〈注〉《梁武帝》。
次《論語》十卷。〈注〉王勃撰。
右《續語》七部,七十一卷。
凡《論語》十一種,六十五部,四百八十二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論語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如淳曰:「分 《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已下為篇,名曰《從 政》。
《家語後序》云:「孔安國為《古文論語訓》二十一篇。」何晏序云:「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新論》云:「文異者四百餘字。」《正義》曰:「孔子舊宅壁中得《古文經傳》」,即謂《論語》《孝經》為傳也。古文者,科斗書,蒼頡本體,周所用,以今所不識,故名古文。《春秋正義》引哀公問主於宰我,案古《論語》及孔、鄭皆以為社主,張包、周等並為廟主。《釋文》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魯論》無此章,今從古。《說文》引狐貈之厚。〈闕。〉衣長短右袂,色孛如也。文質份份,不使勝食既朝服袉身。「善射」,小人窮斯。《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友諞佞。」以杖荷蓧,有荷臾而過孔氏之門。奡,湯、舟,皆古文也。〈注〉又引《論語》「跢予之足。」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
晁氏公武曰:《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詳其名,是必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曰,《張侯論》為世所貴,本傳禹為成帝師,以上好《論語》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鄭元,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古而為之法。
《孔子家語》二十七篇。〈注〉師古曰:「非今所有《家語》。」
馬昭謂今《家語》王肅增加,非鄭元所見。〈注:〉《肅私定》以「難元。」
《孔子三朝》七卷。
《劉向別錄》云:「孔子見魯哀公問政,比三朝,退而為此記,凡七篇,並入《大戴禮》。」《蜀志》,秦宓曰:「昔孔子三見哀公,言成七卷。」裴松之注。案《中經簿》有《孔子三朝》八卷,一卷,目錄餘者所謂七篇。〈注:〉七篇。今攷《大戴禮千》本,四代虞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間。
《史記》《漢書》《文選注》所引,謂之《三朝記》。《爾雅疏》、張揖引《禮三朝記》,皆此書也。
《孔子徒人圖法》:
太史公曰:「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史記·孟子世家》:「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索隱》云:「《史記》自子石以右三十五人,顯有年名及受業,聞見於書傳。其四十有二人無年,及不見書傳、《家語》。」此例唯有三十七人。〈注:〉《史記》所傳,七十有七;《家語》所錄,七十有六。
「其公良孺、秦商、顏亥、叔仲會四人,《家語》有事跡,《史記》闕然。自公伯寮、秦冉、鄡單三人,《家語》不載,而別有琴牢」,不知何說,而張禹獨遺之。禹身不知王鳳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勢位足以軒輊一世,使斯文遂喪,惜哉!何晏《序》云:「鄭元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註。」艾軒林氏曰:「康成溺於章句,其竄定未必審也。許氏」說文。有所謂《逸論語》。是。康成之說未行。而《論語》散逸。已有不傳者。〈注:〉《說文》:《逸論語》曰:「玉粲之瑟兮,其𤩰猛也,如玉之瑩。」又曰:「璵璠,魯寶玉也。」孔子曰:「美哉璵璠!遠而望之奐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二則孚勝。」《初學記》亦謂《逸論語》之文。愚謂「問玉」疑即閏玉也,篆文相似。
《季氏》篇洪氏曰:「或以為《齊論》。」 正義曰:「齊人所傳。」
《魯》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