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曰:「鄭校周之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皇覽》引魯讀六事。《正義》曰:「《魯論》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石經《論語》載盍毛包周,有無不同之說,其文有增損者,其字亦有假借及用古者。有字異而訓不遠,若置其杖,賈之哉者。」《後漢傳》有遵五迸四之文,《祝睦碑》云:「鄉黨逡逡」,《劉修碑》云:「鄉黨遜遜如也。」《古今人表》「卑湛尾生,高尾生畝。厥黨童子,祝佗革子成茀肹」,《廣韻》引《子西》「彼哉。」彼義切,《集韻》引。「爾捨瑟而作」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何晏《序》云:「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
馬端臨文獻通考
經籍考
何晏《論語注》十卷。
晁氏曰:魏何晏集解。其自序云:「據《魯論》包咸、周氏、孔安國、馬融、鄭康成、陳群、王肅、周生烈八家之說,與孫邕、鄭沖、曹羲、荀顗集諸家訓解為之。」 按漢時《論語》凡有三,而《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詳其名,當是必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不知何說,而張禹獨遺之。禹身不知王鳳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勢位足以軒輊一世。使斯文遂喪。惜哉。
按:《齊論》多於《魯論》二篇,曰《問王》《知道》。史稱為張禹所刪,以此遂無傳。且夫子之言,禹何人而敢刪之?然《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自孔壁出者,章句與《魯論》不異,唯分《堯曰:子張問》以下為一篇,共二十一篇,則《問王》《知道》二篇亦孔壁中所無,度必後儒依倣而作,非聖經之本真,此所以不傳,非禹所能刪也。
皇侃「《論語疏》十卷。」
晁氏曰:梁皇侃撰。《古今論語》之註多矣,何晏集七家,復采《古論語註》為《集解》,行於世。侃今又引衛瓘、繆播、欒肇、郭象、蔡謨、袁宏、江惇、蔡奚、李充、孫綽、周懷、范甯、王珉凡十三家之說,成此書。其《序》稱「江熙所集。世謂其引事雖時詭異,而援證精博,為後學所宗」 云。
《韓李論語筆解》十卷。
晁氏曰:唐韓愈退之、李翱習之撰。前有祕書丞許勃序云:「韓、李相與講論,共成此書。」 按唐人通經者寡,獨兩公名冠一代,蓋以此。然《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田氏書目》有韓愈《論語》十卷、《筆解》兩卷,此書題曰《筆解》,而兩卷亦不同。
陳氏曰:《館閣書目》云:「祕書丞許勃為之序。」 今本乃王存序,云「得於錢塘汪充」 ,而無許序。
《石經論語》十卷。
晁氏曰:右偽蜀張德鈞書,闕。唐諱「立石」 ,當在孟知祥未叛之前,其文脫「兩」 字,誤「一」 字。又《述而》第七「舉一隅」 下,有「而示之」 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上,又有「我」 字。《衛靈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後其食」 作「後食其祿」 ,與李鶚本不同者此也。
《論語井田義圖》 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述周井田之法。其曰《論語》者,蓋為《論語》學者引用云。
《論語正義》十卷。
晁氏曰:皇朝邢昺等撰。亦因皇侃所採諸儒之說,刊定而成書。
陳氏曰:唐人止為《五經疏》,而不及《孝經》《論語》,至昺始奉詔為之。
按:《唐藝文志》亦有賈公彥《論語疏》十五卷,當攷。
《王令論語》十卷。
晁氏曰:皇朝王令逢源撰。解堯曰篇云「四海不窮困」 ,則天祿不永終矣。王安石《書新義》取之。
王介甫《論語解》十卷,《王元澤口義》十卷,陳用之《論語》 十卷。
晁氏曰:王介甫撰。并其子雱《口義》、其徒陳用之《解》,紹聖後皆行於場屋。或曰:「用之書乃鄒浩所著,託之用之」 云。
東坡《論語解》十卷,潁濱《論語拾遺》 卷
潁濱《自序》:「予少為《論語解》,子瞻謫居黃州,為《論語說》,盡取以往,今見於書十二三也。大觀丁亥,閑居潁川,為孫籀簡筠講《論語》子瞻之說,意有所未安,時為籀等言,凡二十七章,謂之《論語拾遺》,恨不得質之子瞻也。」
晁氏曰:蘇軾子瞻為《論語解》,沒後,子由以其說之未安者辯正。
「伊川《論語說》」十卷。
晁氏曰:伊川門人記其師所解《論語》也。不為文辭,直以俚語記之。
范醇夫「《論語說》十卷。」
晁氏曰:元祐中所進,數稱引劉敞、程頤之說。
謝顯道《論語解》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