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何逆於理?謂問孔子之言,難其不解之文。世間弘才 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將賢吾世間難問之言 是非。

孟懿子問孝。子曰:「毋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 於我,我對曰毋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問曰:孔子之言毋違,毋違者,禮也。孝子 亦當先意承志,不當違親之欲。孔子言毋違,不言違 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不為嫌於毋違志乎?樊遲問 何謂?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過 樊遲,故《論語》篇中不見言行。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 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武伯善憂父 母,故曰:「惟其疾之憂。」武伯憂親,懿子違禮,攻其短,答 武伯云:「父母惟其疾之憂」,對懿子亦宜言。惟水火之 變乃違禮。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 子告之敕。懿子小材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志,攻懿 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尊, 不敢極言,則其對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俱孟氏 子也,權尊鈞同,形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使孔 子對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譏 八佾之舞庭,刺太山之旅祭,不懼季氏增邑,不隱諱 之害,獨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 有。御者對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遲。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 言人當由道義得,不當苟取也。當守節安貧,不當妄 去也。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 貧賤,如何?富貴顧可去,去貧賤何之?去貧賤得富貴 也。不得富貴,不去貧賤,如謂得富貴不以其道,則不 「去貧賤邪?則所得富貴,不得貧賤也。」貧賤何故當言 得之?顧當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 則不去也。當言去,不當言得。得者,施於得之也。今去 之,安得言得乎?獨富貴當言得耳。何者?得富貴乃去 貧賤也。是則以道去貧賤如何?脩身行道,仕得爵祿 富貴,得爵祿富貴,則去貧賤矣。不以「其道。」去貧賤,如 何毒苦貧賤,起為奸盜,積聚貨財,擅相官秩,是為不 以其道。七十子既不問,世之學者亦不知難,使此言 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 結,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弟子不問,世俗 不難,何哉?

孔子曰:「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 其子妻之。問曰:孔子妻公冶長者,何據見哉?據年三 十可妻邪?見其行賢可妻也。如據其年三十,不宜稱 在縲絏;如見其行賢,亦不宜稱在縲絏。何則?諸入孔 子門者,皆有善行,故稱備徒役。徒役之中,無妻則妻 之耳,不須稱也。如徒役之中多無妻,公冶長尤賢,故 獨妻之,則其稱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絏》也。何 則?世間彊受非辜者多,未必盡賢人也。恆人見枉,眾 多非一,必以非辜為孔子所妻,則是孔子不妻賢,妻 冤也。按孔子之稱公冶長,有非辜之言,無行能之文。 實不賢,孔子妻之,非也;實賢,孔子稱之不具,亦非也。 誠似妻。《南容》云:「國有道不廢,國無道免於刑戮」,具稱 之矣。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 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 俱不如也』。」是賢顏淵,試以問子貢也。問曰:孔子所以 教者,禮讓也。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孔子非之,使 子貢實愈顏淵。孔子問之,猶曰不如。使實不及,亦曰 不如。非失對欺師,禮讓之言,宜謙卑也。今孔子出言, 欲何趣哉?使孔子知顏淵愈子貢,則不須問子貢。使 孔子實不知以問子貢,子貢謙讓,亦不能知。使孔子 徒欲表善顏淵,稱顏淵賢,門人莫及於名多矣,何須 問於子貢?「子曰:『賢哉回也』!」又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 如愚。」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三章皆直稱「不以 他人激」,《至是》一章,獨以子貢激之,何哉?或曰:欲抑子 貢也。當此之時,子貢之名,凌顏淵之上,孔子恐子貢 志驕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顏淵之上,當時所為,非 子貢求勝之也。實子貢之知何如哉?使顏淵才在己 上,己自服之,不須抑也。使子貢不能自知,孔子雖言, 將謂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問與不問,無能抑揚。 《宰我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於予予何誅?」是惡宰予之晝寢。問曰:「晝寢之惡也,小 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復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 以大惡,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糞土,不宜 得入孔子之門,序在四科之列。使性善,孔子惡之,惡 之太甚,過也;人之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孔子疾宰予, 可謂甚矣。使下愚之人,涉耐罪之獄,吏令以大辟之 罪,必冤而怨邪?將服而自咎也?使宰我愚,則與涉耐 罪之人同志;使宰我賢,知孔子責人,幾微自改矣。明 文以識之,流言以過之,以其言示端而已。自改自改, 不在言之輕重,在宰予能更與否。《春秋》之義,「采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