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薦言禹善《論語》,詔 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

成帝建始 年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論語于金華殿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成帝時,班伯 少受《詩》于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 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帝方鄉學,鄭寬 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詔伯受焉。既 通大義,又講异同于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 業續出。」按此條一作成帝初故附建始內

平帝元始五年徵天下以論語教授者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 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 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 京師,至者數千人。」

後漢

光武帝建武 年以包咸入授皇太子論語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按《儒林包咸傳》:「建武 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

和帝永元十四年徐防請論語不宜射策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按《徐防傳》,永元十四年, 拜司空。防上疏曰:「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 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 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文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 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 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言。

靈帝熹平四年刻石經論語立于太學門外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 經》文字,刻石立于太學門外。」

按《洛陽記》,「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 一丈。堂有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 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毀;南行《禮記》十五碑悉 崩壞;東行《論語》三碑一碑毀《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 馬日磾、議郎蔡邕名。」

少帝正始二年三月帝講論語通使太常釋奠祀孔子

按《三國志魏書少帝本紀》不載。按《宋書禮志》,「魏齊 王正始二年,帝講《論語》,通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祀孔 子於辟雝,以顏淵配。」

武帝太康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親釋奠祀孔子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宋書禮志》,「晉武帝太康 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親釋奠,以太牢祀孔子 于辟雝,以顏淵配。」

元帝太興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親釋奠祀孔子

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按《宋書禮志》,「晉元帝太興 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親釋奠,以太牢祀孔子, 以顏淵配。」

恭帝元熙二年劉超授帝論語

按《晉書恭帝本紀》,不載。按《劉超傳》,「恭帝年八歲,雖 幽厄之中,超猶授《孝經》《論語》。」

明帝泰始年續註論語二卷

按:《宋書明帝本紀》:「帝少好讀書,愛文義,續衛瓘所註 《論語》二卷,行于世。」

世祖天嘉元年令沈文阿于東宮講論語

按《陳書世祖本紀》,不載。按《儒林沈文阿傳》:「世祖即 位,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仍令于 東宮講《孝經》《論語》。」

宣帝太建五年敕周弘正侍東宮講論語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周弘正傳》:「太建五年,授 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 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 橫經請益,有師資之益焉。」

太建十一年春皇太子幸太學詔新安王於辟雍發。 《論語》題。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文學,徐伯陽傳》,「太建十 一年春,皇太子幸太學,詔新安王於辟雍發《論語》題, 仍命伯陽為《辟雍頌》,甚見嘉賞。」

高宗儀鳳三年詔貢舉人論語任依常式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儀鳳三 年五月詔:「自今已後,《道德經》並為上經,貢舉人皆須 兼通,其餘經及《論語》任依常式。」

元宗開元六年褚無量獻論語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儒學褚無量傳》:「帝西還, 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論語》五通獻帝。 帝曰:『朕知之矣』。乃選郗常亨、郭謙光、潘元祚等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