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書,譏魯自在其中。今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 之矣』。則是顛倒失禮,如『昭穆失序之類。於灌而求神, 以至於終,皆不足觀,蓋歎之也。對或人之問,又曰『不 知,則夫子之深意可知矣』。既曰不知,又曰『知其說者 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則非不知也,只 是難言爾。原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狀,則燭理深矣, 於天下也何有』』!」

問或問禘之說一章,伊川以此章屬之上文曰「不知」 者,蓋為魯諱知夫子之不欲觀之說,則天下萬物各 正其名,其治如指諸掌也。或以為此魯君所當問而 不問,或人不當問而問之,故夫子以為不知,所以微 諷之也。餘如伊川說云:「龜山引《禮》,禘嘗之義大矣,治 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 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非或人 可得而知也。其為義大,豈度數云乎哉?蓋有至賾存 焉,知此則於天下乎何有此數說,不審孰是?」先生曰: 「詳《味禘》,自『既灌』以下至『指其掌』,看夫子所指意處如 何,卻將前後數說皆包在其中,似於意思稍盡,又未 知然否?」

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熹疑此二句乃弟子記孔子 事,又記孔子之言於下以發明之曰:「吾不與祭,如不 祭也。」先生曰:「某嘗聞羅先生曰:『祭如在,及見之者。祭 神如神在,不及見之者,以至誠之意與鬼神交,庶幾 享之。若誠心不至,於禮有失焉,則神不享矣,雖祭也, 何為』?」

問:「『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熹 謂此非謂不足觀,蓋不誠無物,無物則無以觀之也。」 先生曰:「居上寬為禮,敬臨喪哀,皆其本也。有其本而 末應,若無其本,粲然文彩,何足觀哉!」

問:「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 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熹謂曾子 之學主於誠身,其於聖人之日用觀省而服習之,蓋 已熟矣。惟未能即此以見夫道之全體,則不免疑其 有二也。然用力之久而亦將有以自得,故夫子以「一 以貫之」之語告之,蓋當其可也。曾子於是默會其旨, 故門人有問,而以忠恕告之。蓋以夫子之道不離乎 日用之間,自其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 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於事為之 末,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然則夫子所以告曾 子,曾子所以告門人,豈有異旨哉?而或者以為忠恕 未足以盡一貫之道,曾子姑以「『違道不遠者告其門 人,使知入道之端,恐未曾盡曾子之意也。如子思之 言『忠恕違道不遠』,乃是示人以入道之端。如孟子之 言行仁義』,曾子之稱夫子,乃所謂『由仁義行者也』。」先 生曰:「『伊川先生有言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 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體會於一人之身,不過只是 盡己及物之心而已。」曾子於日用處,夫子自有以見 之,恐其未必覺此亦是一貫之理,故卒然問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於是領會而有得焉,輒應之曰: 「唯忘其所以言也。」東坡所謂口耳俱喪者,亦佳。至於 答門人之問,只是發其心耳,豈有二耶?若以謂聖人 一以貫之之道,其精微非門人之問所可告,姑以忠 恕答之,恐聖賢之心不如是之支也。如《孟子》稱堯舜 之道,孝弟而已,人皆足以知之,但合內外之道,使之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精粗不二,袞同盡是此理,則非 聖人不能是也。《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特起此以示 人相近處。然不能貫之,則忠恕自是一忠恕爾。 大率今人與古人學殊不同。如孔門弟子群居終日 相切摩,又有夫子為之依歸,日用間相觀感而化者 甚多,恐於融釋而脫落處,非言說可及也。不然,子貢 何以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耶?元晦更 潛心於此,勿以老邁為戒,而怠於此道。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一章,昔者得之於吾 黨中,人謂葉公亦當時號賢者。夫子名德經天緯地, 人孰不識之?葉公尚自見問於其徒,所見如此,宜子 路之不對也。若如此看,仲尼之徒渾是客氣,非所以 觀子路也。蓋弟子形容聖人盛德,有所難言爾。如「女 奚不曰」下面三句,元晦以謂發憤忘食者,言其求道 「之切。聖人自道理中流出,即言求道之切」,恐非所以 言聖人。此三句只好渾然作一氣象看,則聖人渾是 道理,不見有身世之礙,故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元晦 更以此意推廣之,看如何?大抵夫子一極際氣象,終 是難形容也。尹和靖以謂皆「不居其聖」之意,此亦甚 大。但「不居其聖」一節事,乃是門人推尊,其實如此,故 孔子不居,因事而見爾。若常以「不居其聖」橫在肚裏, 則非所以言聖人矣。如何如何!

問:「『『『『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二程先生謂此言氣質之性, 非性之本』。尹和靖云:『性一也』,何以言相近』?蓋由習相 遠而為言』。熹按和靖之意云『性一也』,則正是言性之 本、萬物之一源處,所以云『近』,但對遠而言,非實有品 而相近也。竊謂此說意稍渾全,不知是否?」先生曰:「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