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蓋溺心於淺近無用之地,聰明日就彫喪,雖欲讀之, 固不得其門而入也。蓋其辭近,其指遠,辭有盡,指無 窮,有盡者可索之於訓詁,無窮者要當會之以神。譬 諸觀人,昔日識其面,今日識其心,在我則改容更貌 矣,人則猶故也,坐是故難讀。蓋不學《操》《縵》,不能安絃; 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惟近似者 易入也。彼其道高深博厚不可涯涘也如此儻以童 心淺智窺之,豈不大有逕庭乎?方其物我太深,胸中 矛戟者讀之,謂終身可行之恕誠何味?方其脅肩諂 笑,以言餂之者讀之,謂巧言令色寧病仁,未能素貧 賤而恥惡衣惡食者讀之,豈知飯蔬食飲水,曲肱而 枕之,未妨吾樂。注心於利末,得己不已而有顛躓之 患者讀之,孰信不義之富貴真如浮雲?「誨爾諄諄,聽 我藐藐」者讀之孰謂回不惰師書紳為至誠服膺,過 此而往,益高益深,可勝數哉!是皆越人視秦人之肥 瘠也。惟同聲然後相應,同氣然後相求,是心與是書 聲氣同乎?不同乎?宜其卒無見也。是書遠於人乎?人 遠於書乎?蓋亦勿思爾。能返是心者,可以讀是書矣。 孰能脫其凡近,以遊高明?莫為嬰兒之態,而有大人 之器;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 而有後世之慮;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 同理者乎?是人也,雖未中道,然其心當廣矣,明矣,不 雜矣。其於讀是書也,能無得乎?當不惟念「之於心,必 能體之於身,油然內得,難以語人。謂聖人之言真不 我欺也,其亦自知而已,豈特思慮之效,乃力行之功 至此。蓋人與《書》互相發也。及其久也,習亦察,行亦著 知,視聽言動,盡皆至理,聲氣容色,無非妙用。父子君 臣,豈人能秩敘?仁義禮樂,豈人能強名?心與天地同 流,體與神明惟一,若動若」植,何物非我?有形無形,誰 其間之至此?蓋人與《書》相忘也,則向所謂辭近而指 遠者,可不信乎?宜乎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好 惡取捨之相遼也。學者儻以此書為可信,則亦何遠 之有?以謂無隱乎爾,則天何言哉?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不可得而聞也。以謂有隱乎爾,則「四時行焉,百物 生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豈真不可得而聞哉?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此天下之至顯聖,人惡得 而隱哉?所謂「吾無行,不與二三子」者也。「上天之載,無 聲無臭。」此天下之至賾聖,亦惡得而顯哉?宜其二三 子以為有隱乎我者也。知有隱無隱之不二者,捨此 書其何以見之哉?知有隱無隱之不二者,豈非閎博 明允君子哉。

楊氏曰:「學之視聖人,其猶射之於正鵠乎?雖巧力所 及,有遠近、中否之不齊,未有不志於正鵠而可以言 射也。士之去聖人,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所造固不同, 未有不志於聖人而可以言學也。夫《論語》之書,孔子 所以告其門人,群弟子所以學於孔子者,士之有志 乎聖人者,所宜盡心也。然而其言近,其指遠,世儒以 其近也易之,以為童子之習而莫之究,入德之途,背 而去之,如在荒墟之中,曾無《蘧蘆》以托宿焉,況能宅 天下之廣居乎?」嗚呼!道廢千有餘年,士不知所止,而 謬悠荒唐之辭盈天下,窮高極微,而卒不可與入堯 舜之道。間有英才異稟,不過騖辭章以夸多鬥靡而 已。善夫!伯樂之論馬也,以為天下馬「不可以形容筋 骨,相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則馬之絕塵弭轍者 無遺矣。」余於是得為學之方焉。夫道之不可以言傳 也審矣,士欲窺聖學淵源,而區區於章句之末,是猶 以形容筋骨而求天下馬,其可得乎?余於是書物色 牝牡,有不能知者蓋多矣。學者能視其所視而遺其 所不視,則於余言其「庶幾乎!」 范濟美問:「讀《論語》以 何為要?」答曰:「要在知仁。孔子說仁處最宜玩味。」又問: 「孔子說仁處甚多,尢的當者是何語?」曰:「皆的當。但其 門人所至有不同,故其答之亦異。只如言『剛毅木訥 近仁』,自此而求之,仁之道亦自可知。」蓋嘗謂曾子在 孔門當時以為魯學道宜難於它人,然子思之《中庸》, 聖學所賴以傳者也。考其淵源乃自曾子,則傳孔子 之道者,曾子而已矣,豈非以魯得之乎?由此觀之,聰 明才智未必不害道,而剛毅木訥,信乎於仁為近矣。

《與鄭季常》言:「學者當有所疑,乃能進德。」 然亦須是。

著力深,方能有疑。今之士讀書為學,蓋自以為無可 疑者,故其學莫能相尚。如孔子門人所疑,皆後世所 謂不必疑者也。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疑所可去,答之以去兵,於食與信,猶有疑焉,故 能發孔子「民無信不立」之說。若今之人問政,使之足 食與兵,何疑之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 人。」是甚明白。而遲曰未達,故孔子以舉直錯諸枉,能 使枉者直教之,由是而行之於仁知之道,其不幾矣 乎!然樊遲退而見子夏,猶申問舉直錯諸枉之義,於 是又得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為證,故仁知兼盡。《其說》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直推至於禮後乎然後 已。如使今之學者方得其初問之答,「便不復疑。蓋嘗 謂古人以為疑者,今人不知疑也。學者何以進?」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