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二卷目錄

 論語部總論六

  宋朱子大全集答滕德粹 答劉季章 與曾裘父 答林擇之 答石子重

   答吳晦叔 答陳明仲 答傅子淵 答潘恭叔 答程正思 答余占之

  明薛瑄文集讀書錄

  群書備考論語

經籍典第二百七十二卷

論語部總論六

宋朱子大全集二

《答滕德粹》

「璘近讀《論語》,『禮之用,和為貴』。觀諸家解,多以和為樂。璘思之,和固是樂,然便以和為樂,恐未穩當。須於禮中自求所謂和,乃可。」 因問之長上,或設喻以見告。曰:「所謂禮者,猶天尊地卑而乾坤定,卑高以陳而貴賤位,截然嚴甚也。及其用,則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此豈非和乎?」 璘當時聽之,甚以為然矣。已而思之,亦恐只是影說過。畢竟禮中之「和」 不可見,望先生有以教之。如《曲禮》所陳禮之條目甚詳,不知何者為和乎?

和固不可便指為樂,然乃樂之所由生,所設喻亦甚 當。如《曲禮》之目皆禮也,然皆理義所宜,人情所安,行 之而上下親疏各得其所,豈非和乎?

舍弟珙,近自太學附信歸,問仁知動靜之說,蓋學中近以為論題也。然說者只云,「仁之靜亦未嘗不動,而大體則靜處是仁;知之動亦未嘗不靜,而大體則動處是知。」 多是以文辭影說過,畢竟不明言動靜如何。璘取精義讀之,亦未能曉。因子細玩味此兩句,乃若有所曉。蓋仁者靜,知者動,仁知非動靜也,乃仁知之人,其性情或動或靜耳,而說者只就仁知上求動靜,所以多說不明。譬如圓者動,方者靜,不可便指方圓為動靜也。然璘雖曉得如此,卻未知仁者之所以靜,知者之所以動,如何形容。望先生詳賜指教。

仁者敦厚和粹,安於義理,故靜;知者明徹疏通,達於 事變,故動。但詳味「仁」「知」二字氣象,自見得動靜處,非 但可施於文字而已。

《答劉季章》

「熹今年之病,發作雖輕,而日月甚久,又氣體衰乏,精 神昏耗,大與常年不同,亦是年紀催促,理應如此,不 足為怪。但恨平生工夫只到此地頭。前面地步有餘, 而日月有限,又不得與朋友之賢者相聚,日夕切磋, 恐此意思一旦斷絕,更為後賢之憂耳。」劉五十哥且 得如此攛掇,結裹向後,事不可知。但願前人遺德,有 「以誘其。」「者,庶幾可望於後耳。」言之令人於邑短氣 也。時論靜作。伯常子壽事,後又有舊爭之激,其黨稍 違忤者已不能容,旦夕必更有一番聳動觀聽底事, 以扶國是,覺得懍懍,未知所稅駕處,但朋友來者,無 可拒之理,得早行遣了,亦是一事收殺也。子約幸逢 寬恩,且得有北歸之漸,其實高安窮僻,無朋友過從 之益,書疏往來之便,卻未必得如廬陵也。益公寄惠 《六一集》,纂次讎正之功,勤亦至矣。古人所謂「後世子 雲」者,信非虛語,然亦正自難遇耳。

「讀書,只隨書文訓釋玩味,意自深長。今人卻是背卻 經文,橫生他說,所以枉費工夫,不見長進。」來諭似已 覺此病者,更望勉旃,千萬之望!然又當以草略苟且 為戒,所謂「隨看便起是非之心。」此句最說著讀書之 病。蓋理無不其,一事必有兩途。今纔見彼說晝,自家 便尋夜底道理;反之,各說一邊,互相逃閃,更無了期。 今人問難。往往類此。甚可笑也。

熹不免果如所料,餘年無幾,區區舊學,足以自娛,不 能深以為念也。若後段,則安能保其必無耶?所示五 條,各已附以己意。大抵來諭於事理情實,多是不曾 究竟,而專以輕重深淺為言,故不親切。更以此意推 類求之,則可見矣。

「未盡善也。」 注云:「舜之德,性之也;武王之德,反之也。」 故其實有不同者。某竊謂反之雖異於性之,然其至焉則一而已。使武王於反之之後,猶有未盡查滓,至於感格發露,著於樂聲,則其所反之工夫必有未盡之處矣。

「樂觀其深矣。」若不見得性之、反之之不同處,又豈所 謂「聞其樂而知其德」乎?舜與武王固不待論,今且論 湯武,則其反之至與未至恐須有別。此等處雖非後 學所敢輕議,然今但細讀其書,恐亦不待聞其樂而 後知之也。

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固非不仁者之所能。《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固非不仁者之所能為。聖人特許其忠清,而不許其仁。今因夫子之不許其仁,而遂疑二子之忠清,未必皆出於理之所當然,而猶未免乎怨悔之私,則聖人之所以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