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 篇次不與《齊》《魯論》同。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 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 出焉。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 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說》。漢末,大司農鄭元 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註。近故司空陳群、太常 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前世傳授師說,雖有異 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于今多矣,所見不同,互 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 易,名曰《論語集解》。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邕、何晏等 上。

唐陸德明論語釋文一卷

按德明自序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所言或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終微言已絕弟子恐離居已後各生異

「見而聖言永滅,故相與論撰,因輯時賢及古明王之 語,合成一法,謂之《論語》。」鄭康成云:「仲弓、子夏等所撰 定,漢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 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 韋賢及子元成、魯扶卿、太子少傅夏侯建、前將軍蕭 望之並傳之,各自名家。《齊論語》者,齊人所傳,別有《問 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 《魯論》。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 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傳之,唯王陽名 家。《古論語》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兩子張。

如淳云:「『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以下為篇,名曰《從政》。」

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新論》云:「文異音四百餘字。」

孔安國為《傳》,後漢馬融亦注之。安昌侯張禹受《魯論》 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曰《張 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論授成帝,後漢包咸。字子 長吳人大鴻臚周氏。不詳何人為《章句》,列於學官。鄭元就《魯論》 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焉。魏吏部尚書何 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元、陳群字長文潁川人魏司空 王肅、周生烈之說,并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 行於世,今以為主。燉煌人七錄云字文逢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唐韓愈論語筆解一卷

按金玉節序韓先生誠不愧一代大儒哉昔自秦火既熾聖道幾微逮漢世表章六經名儒迭出其於易詩書禮樂春秋外即及論語孝經以二書皆出孔壁

中,為門人之所親,承聖人之提命,以有此書。而《論語》 所記,尤為巨細畢該,精粗共貫。自一言一笑以至朝 廟聘享之大,性命天道之精,無不究其淵微,皆匹夫 匹婦之所能知能行,而實為千百世聖人之所不能 盡也。以故漢儒論著最詳,自魏、晉以後,何晏《集解》而 外,嗣音寥寥,幾為絕響已。先生起八代之衰,迴瀾障 川,使孔、孟之遺緒得以不墜。凡其發為文章者,皆根 據六經,排斥百氏,一以孔、孟為宗,使洙泗心源得以 不絕於有唐一代者,先生之力也。今觀其《筆解》一書, 大抵皆就孔安國、包咸、馬融、鄭元諸君子所已解者, 而推其所未到,駁其所未安。雖其所解者,參之以宋 儒之說,尚為未愜,而要其用心之精「微,總無非欲為 《聖經》之羽翼,漢儒之糾繩也。」先生真不媿一代大儒 矣哉!敢拜手以序其後。後學江都金玉節書。

宋尹焞論語解 卷

按焞進論語解序臣自布衣入侍經筵被旨解論語以進臣備職勸講不敢以寡陋辭竊惟是書迺集記孔子嘉言善行苟能即其問答如親炙于聖人之門

「然默識,心受而躬行之,則可謂善學矣。」後之解其文 義者數千百家,俾臣復措說其下,亦不過稱贊而已。 恭惟陛下聖學高明,出乎天縱,如舜好問,如湯日新, 舉賢而遠不仁,修己以安百姓,固以合符乎夫子之 道,施之于事業矣,復何有待于臣之說。然而學貴于 力行,不貴空言,若欲意義新奇,文辭華贍,則非臣所 知也。姑摭所聞,以稱明詔。臣謹上。

按焞又序進論語奏孔子以來道學屢絕言語文字去本益賒是故先王遺書雖以講誦而傳或以解說而陋況其所論所趨不無差謬豈惟無益害有甚焉脫使

窮其根源,謹其辭說,苟不踐行,等為虛語,此先賢所 以重講解,慎言辭也。況如臣者,材質甚愚,修為無取, 施之于己,未見其功,挾以事君,亦將何有?其於聖賢 言行,何足以窺?不測奧妙,發明指歸,彊顏為之,第塞 詔旨。臣無任慚羞恐懼之至。

按焞題後焞紹興七年十一月被召到闕賜對押赴經筵承續講說論語衛靈公之末一章次日有旨給筆札解論語以進念以說書為職不敢以固陋辭方

「以病困殆,蒙賜寬假,病安日解進。」明年二月,駕還錢 塘,焞以病從百司先行,三月,病少愈,力疾日赴經筵。 是月十三日,詔促成書以進。時手顫目昏,心思荒錯, 深懼稽命之久,遂勉強為之,姑塞上命。四月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