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五卷目錄

 論語部紀事

經籍典第二百七十五卷

論語部紀事

《史記韋丞相傳》:「韋丞相元成者,即前韋丞相子也。代 父後失列侯。其人少時好讀書,明於《詩》《論語》。為吏至 衛尉,徙太子太傅。」

《漢書宣帝本紀》: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光奏議曰:禮, 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太宗毋嗣,擇支子孫 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己,有詔掖庭養視。至今 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 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

《廣川惠王傳》:「廣川王去即繆王,齊太子也。師受《易》《論 語》《孝經》皆通。師數諫正去,去益大逐之。」

《朱雲傳》:「雲字游,魯人也,徙平陵。少時通輕俠,借客報 仇。長八尺餘,容貌甚壯,以勇力聞。年四十迺變節,從 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 傳其業。」

疏《廣傳》:太子每朝,因進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 並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在位五歲,皇太子年十二,通 《論語》《孝經》。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 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 終,不亦善乎!」受叩頭曰:「從大人議。」

《王吉傳》:「初,吉兼通五經,以《詩》《論語》教授。吉子駿以孝 廉為郎,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 俗。」

《王尊傳》:「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諸父使牧羊 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歲給 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除補書 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師事郡文學官。治《尚 書》《論語》,略通大義。」

《毋將隆傳》:「哀帝即位,以高第入為京兆尹,遷執金吾。 時侍中董賢方貴,上使中黃門發武庫兵,前後十輩, 送董賢及上乳母王阿舍。隆奏言:『賢等便僻弄臣,私 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給其私門,挈國威器,共其家 備。民力分於弄臣,武兵設於微妾。建立非宜,以廣驕 僭,非所以示四方也。孔子曰:『奚取於三家之堂』?臣請 收還武庫』。」上不說。

《蕭望之傳》:「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徙杜陵。家世 以田為業,至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后倉且十年, 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 問《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

《匡衡傳》:衡上疏戒妃匹,勸經學曰:「《論語》《孝經》,聖人言 行之要,宜究其意。」

《張禹傳》:「禹字子文,河內軹人也。至禹父,徙家蓮勺。禹 為兒,數隨家至市,喜觀於卜相者前。久之,頗曉其別 蓍布卦意,時從旁言,卜者愛之,又奇其面貌,謂禹父: 是兒多知,可令學經。」及禹壯,至長安,學從沛郡施讎 受《易》,琅琊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有徒眾 舉為郡文學。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 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 有師法,可試。事奏寑,罷歸故官。久之,試為博士。初元 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薦言禹 善《論語》,詔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數歲, 出為東平內史。元帝崩,成帝即位,徵禹、寬中,皆以師 賜爵關內侯。永始、元延之間,日蝕地震尤數,吏民多 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專政所致。上懼變異數 見,意頗然之,未有以明見。迺車駕至禹第,辟左右,親 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見年 老,子孫弱,又與曲陽侯不平,恐為所怨。禹則謂上曰: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日蝕三十餘,地震五十六,或 為諸侯相殺,或夷狄侵中國。災變之意,深遠難見,故 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性與天道,自子贛之屬不得 聞,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 與下同其福喜」,此《經》義意也。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 無信用,以經術斷之。上雅信愛禹,由此不疑王氏。後 曲陽侯根及諸王子弟聞知禹言,皆喜悅,遂親就禹。 初,禹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始, 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元成皆說《論語》,篇 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後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後出而 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 張氏,餘家寖微。

《翟方進傳》:「逄信、陳咸皆與湯善。方進奏感與逄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