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范純仁傳》:嘗曰:吾生平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 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 離此也。每戒二弟曰:「六經,聖人之事也,知一字則行 一字,要須造次顛沛必於是。」

《范正平傳》:「正平學行甚高,雖庸言必援《論語》。」

《蘇軾傳》:「軾成《易傳》,復作《論語說》。」

《呂大忠傳》:太忠知秦州,謝良佐教授州學。大忠每過 之,聽講《論語》,必正襟斂容曰:「聖人言行在焉,吾不敢 不肅。」

《孫固傳》:固幼有立志,九歲讀《論語》,曰:「吾能行此」,徂徠、 石介一見,以公輔期之。

《孔武仲傳》:「武仲所著《詩》《書》《論語》《金華講義》等共百餘 卷。」

《龔原傳》:「原為司業時,請以王安石所撰《字說》及子。」 《論語義》等書,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之文,靡 然從之,其敝自原始。

《李綱傳》:「綱字伯紀。紹興二年,除觀文殿學士。著《論語 詳說》十卷。」

《許翰傳》:「翰字崧老。歷資政殿學士,通經術。所著有《論 語解》。」

《陳禾傳》:禾崇尚義理,黜抑浮華,著有《論語解》十卷。 《陳淵傳》:淵面對上曰:「以《三經義解》觀之,具見安石穿 鑿。」淵曰:「穿鑿之過尚小,至于道之大原,安石無一不 差,推行其學,遂為大害。」上曰:「差者何謂?」淵曰:「聖學所 傳,正有《論》《孟》《中庸》。《論語》主仁,《中庸》主誠,《孟子》主性,安 石皆暗其原。仁道至大,《論語》隨問隨答,惟樊遲問始 對」曰:「愛人愛特仁之一端。」而安石遂以愛為仁。 《程瑀傳》:瑀在朝無詭隨,嘗為《論語說》,至「弋不射宿」,言 孔子不欲陰中人。至周公謂魯公,則曰:「可為流涕。」洪 興祖序述其意,檜以為譏己,逐興祖。魏安行鋟板京 西漕司,亦奪安行官,籍其家,毁板。檜死,瑀子孫乃免 錮云。

《胡舜陟傳》:遷侍御史奏:「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講《孝 經》,讀《論語》,間日讀《爾雅》而廢《孟子》。夫孔子之後,深知 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請詔東宮遵舊制,先讀《論語》, 次讀《孟子》。」

《曾開傳》:「開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歷陽也,從游酢 學,日讀《論語》,求諸言而不得,則反諸心,每有會意,欣 然忘食。」

《黃祖舜傳》:「祖舜權刑部侍郎兼侍講,進《論語》講義,上 命金安節校勘。安節言其書詞義明粹,乃令國子監 板行。」

《王大寶傳》:趙鼎謫潮,大寶日從講《論語》,鼎歎曰:吾居 此,平時所薦無一至者,君獨肯從吾游,過人遠矣。 《汪應辰傳》:少從呂居仁、胡安國游,張栻、呂祖謙深器 許之,告以造道之方,嘗釋克己之私,如用兵克敵,《易》 「懲忿窒慾」,《書》「剛制於酒」,懲窒、剛制,皆克勝義,可不常 省察乎。

《李衡傳》:自宣和間入辟雍,同舍有趙孝孫者,洛人也。 其父實師程頤,家學有源,勸衡讀《論語》曰:「學非記誦 詞章之謂,所以學聖賢也,不可有絲毫偽實處,方可 言學。」衡心佩其訓,雖博通群書,而以《論語》為根本。 《柴中行傳》:中行,字與之。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賜 金帶。所著有《論語童蒙說》。

《李舜臣傳》:「舜臣字子思,乾道二年進士,遷宗正寺主 簿。朱熹每為學者稱之,著《家塾編》次《論語》五卷。」 《孫逢吉傳》:「朱熹在經筵,小人共不便,潛激上怒,中批 與祠。劉光祖與逢吉同在經筵,吏請曰:『今日某侍郎 輪講,以疾告。孫侍郎居次,請代之。逢吉曰:『常所講《論 語》,今安得即有講義』』?」已而問侍郎「講義安在,取觀之, 則講」《詩·權輿篇》,刺康公與賢者有始而無終,與逐朱 熹事相類。逢吉欣然代之講,因於上前爭論甚苦。 《許奕傳》:奕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真德秀侍帝前論 人才,上以骨鯁稱之。所著有《論語講義》行世。

《陳宓傳》:丞相俊卿之子,少嘗及登朱熹之門,熹器異 之。長從黃幹遊,所著有《論語注義問答》。

《趙汝談傳》:「累遷崇政殿說書,因講《論語》而言漢元帝 恭儉無過,惟以剛不克改,明不能繹,優柔不斷,而漢 業遂衰。所著有《論語注》。」

《趙善湘傳》。慶元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論 語大意》十卷。

《馬廷鸞傳》:咸淳五年,進右丞相。所著有《語孟會編》。 《王萬傳》,「登嘉定十六年進士第,太常少卿,致仕。萬之 學專有得于時習」之語,謂學莫先于言,顧行言然而 行未然者,非言之偽也,習未熟也,熟則言行一矣。故 終其身行無不顧。其言發於設施,論諫皆根於中心。 遺文有《時習編》。

文天祥傳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 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可 以無愧。

《馮去非傳》:「去非父椅,家居教授,注《論》《孟》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