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月癸巳成。

《蘇州府志》:「王蘋二程在洛,蘋往從之,遂為河南高第。 識慮精微,議論平易。既老,作《論語集解》,未成。章憲及 陳長方、楊邦弼皆其門人也。」

周甫,字次山,常熟人。幼穎悟,五歲誦《論語》,每舉一字, 輒引類言之。淳熙十年秋試,主文郭頤取為解魁,以 失書塗註,知府耿秉移嗣榜首。

《婺源縣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論 語解》。」

《處州府志》:「項復字吉甫,松陽人。嘗從慈湖楊先生學。 一日先生問曰:『學而時習,作如何說』?吉甫倉卒無以 對,但云:『不談,口生荊棘』。先生撫几嘆曰:『正是此說』。吉 甫由是警悟,學業益進。晚年有薦之于朝者,以白衣 授校書郎。隱居不仕,自號耕樂。」

《金史完顏匡傳》:「匡本名撒速,大定十九年,章宗年十 餘歲,顯宗命詹事烏林答愿,擇德行淳謹,才學該通 者,使教章宗兄弟。閱月,愿啟顯宗曰:『豳王府教學完 顏撒速、徐王府教讀僕散訛可二人可使教皇孫兄 弟』。七月丁亥,宣宗、章宗皆就學,世宗詔匡、訛可俱充 太子侍讀。寢殿小底駝滿九住問匡曰:『伯夷、叔齊何 如人』?」匡曰:「孔子稱夷齊求仁得仁。」九住曰:「汝輩學古, 惟前言是信。夷齊輕去其親,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仁者固如是乎?」匡曰:「不然。古之賢者,行其義也,行其 道也。伯夷思成其父之志,以去其國;叔齊不苟從父 之志,亦去其國。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紂死,殷為 周。夷齊不食周粟,遂餓而死。正君臣之分,為天下後 世慮至遠也。非仁人而能若是乎?」是時世宗如春水, 顯宗從二人者馬上相語,遂後顯宗遲九住至,問曰: 「何以後也?」九住以對。顯宗嘆曰:「不以女直文字譯經 史,何以知此?主上立女直科舉,教以經史,乃能得其 淵奧如此哉!」稱善者良久,謂九住曰:「《論語》『知之為知 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汝不知不達,務辯口以難人。 由是觀之,人之學不學,豈不相遠哉?

《趙秉文傳》:「秉文刪集《論語解》十卷。」

《忠義完顏陳和尚傳》:「太原王渥,文章論議,與雷淵、李 獻能相上下。陳和尚天資高明,雅好文史,自居禁衛, 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論語》,通其義。」

《元史廉希憲傳》:時方尊禮國帥,帝命希憲受戒。對曰: 「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對曰:『為臣當忠, 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朵兒赤傳》:「朵兒赤年十五,注《論語》《孟子》《尚書》。帝以西 夏子弟多俊逸,欲試用,召見,授中興路總管。」

《李昶傳》:「昶早年讀《論》《孟》,見先儒之失,考訂成編,及得 朱氏、張氏解,往往脗合,其書遂不復出。」 齊履謙傳,六經諸史無不淹貫,著《論語言仁通旨》二 卷。

《虞集傳》:集曾祖剛簡,著《論語說》以發明其義。集三歲 即知讀書,乙亥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攜,母 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氏傳》,聞輒成誦。比還長沙,就 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

《歐陽元傳》:「幼岐嶷,母李氏親授《論語》諸書,八歲能成 誦。」

《王思誠傳》:「思誠天資過人,七歲從師授《論語》,即能成 誦。」

《李好文傳》:「至正九年,帝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堂, 命皇太子入學。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 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學士兼諭德。好文言欲求 二帝三王之道,必由于孔氏。其書則《孝經》《大學》《論語》 《孟子》《中庸》。乃摘其要,釋以經文。」

《儒學傳》:「許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其母陶口授《論語》, 入耳輒不忘。」

陳櫟生三歲,祖母吳氏口授《論語》,輒成誦。

黃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好為苦思,屢 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淵仰高鑽堅 論》。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既而屢夢見之,最後 乃夢夫子手授所較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 始悟所解經多徇舊說為非是,乃作《思古吟》十章,極 言聖人德容之盛,上達于文王、周公。

伯顏,一名師聖,六歲從里儒授《論語》,即成誦。

《隱逸傳》:「杜瑛字文玉,霸州人,著《語孟旁通》八卷。」 《明外史·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束脩自好,貫串 群籍,著《論語箋》二十卷。」

《呂本傳》:「嘉靖二十五年,主順天鄉試。帝性猜忌,不欲 權歸大臣。本以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命題遂大當帝 意。遷南京祭酒。」

《王艮傳》:艮初名銀,王守仁為更名。七歲受書鄉塾,貧 不能竟學,讀書止《孝經》《論語》《大學》,信口談說中理解。 《儒林傳》:王敬臣誦《四箴》註,悟孔子求仁之旨,嘆曰:學 在是矣。心者動之主,心無妄念則非禮之動安從生? 自是居處必以禮,雖燕處必正襟危坐。

章潢著《論語約言》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游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