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九卷目錄

 孟子部總論二

  宋朱子全書孟子總論 答林擇之 答董叔重

  朱子大全集答林叔和 答張敬夫集大成說 答敬夫孟子說疑義 答程正

  思 答張敬夫問目

 孟子部總論三

  朱子讀余隱之尊孟辨溫公疑孟上 溫公疑孟下 史剡 李公常

  語上 李公常語下 鄭公藝圃折衷

 孟子部總論四

  明薛瑄文集讀書錄

  羅洪先文集答郭平川

  呂柟文集論孟子

  鄭曉文集孟子注疏

  群書備考孟子

  章潢圖書編孟子七篇敘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九卷

孟子部總論二

宋朱子全書

《孟子總論》

《論語》之書,無非操存涵養之要;七篇之書,莫非體驗 擴充之端。蓋孔子大概使人優游饜飫,涵泳諷味。《孟 子》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討,反己自求。故伊川曰:「孔子 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事實。」亦此意也。如《論語》所 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 大祭,非禮勿視聽言動之類,皆是存養底意思。孟子 言「性善,存心養性」,「孺子入井」之心,「四端之發」,「若火始 然,泉始達」之類,皆是要體認得這心性下落,擴而充 之。於此等類語翫味,便自可見。

楊至之云:「『看《孟子》見得一箇大意,是性之本體,仁義 之良心』。到戰國時,君臣上下都一齊埋沒了,孟子所 以推明發見之端緒,教人去體認擴充。」曰:「孟子高,他 都未有許多意思。今說得一『體認』字,蚤是遲鈍了。《孟 子》孟子大段見得敏,見得快,他說話恰似箇獅子跳 躍相似。且如他說箇『惻隱之心便是仁之端,羞惡之 心』」,便是「義之端。」只他說在那裏底,便是。似他說時,見 得聖賢大段易做,全無許多等級。所以程子云:「孟子 才高,學之無可依據。」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又曰:「『有是四端於我 者,知皆擴而充之』。《孟子》說得最好。人之一心,在外者 又要收入來,在內者又要推出去。孟子一部書皆是 此意。」

《孟子》於義利間辨得毫釐不差,見一事來便劈作兩 片,便分箇是與不是,這便是「集義」處。義是一柄刀相 似,才見事到面前,便與他割制了。

《孟子》之書,明白親切,無甚可疑者,只要日日熟讀,須 教他在吾肚中先千百轉,便自然純熟。某初看時,要 逐句看他,便覺得意淺迨至後來放寬看,卻有條理。 然此書不特是義理精明,又且是甚次第文章。某因 讀,亦知作文之法。

《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 《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 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若是門弟子集,則其人亦甚 高,不可謂「軻死不傳。」

《孟子》比孔子時說得高。然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又見《孟子》說得實。

解「書貴分曉。」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 明。」

《答林擇之》

近略整頓《孟子》說,見得此老直是把得定,但常放教 到極險處,方與一斡轉,斡轉後,便見天理人欲,直是 判然,非有命世之才,見道極分明,不能如此。然亦只 此便是英氣害事處,便是才高無可依據處,學者亦 不可不知也。

《答董叔重》

問:「《史記》謂《孟子》之書,孟子自作,趙岐謂其徒所記。觀 七篇文字筆勢如此,決是一手所成,非《魯論》比也。然 其間有如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亦恐是其徒 所記,《孟子》必曾略加刪定也。此非甚緊切,以朋友間 或有疑此者,嘗以此答之,恐未是也。」曰:「或恐是如此。」 問:「『《孟子集註序說》言:《史記》言『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註云:趙氏注及《孔叢子》亦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 銖謂趙岐所注,必有所考,《孔叢子》恐是偽書,似不必 引。此書如何?」曰:「《孔叢子》雖偽書,然與趙岐亦未知其 孰先後也。姑存亦無害。」

朱子大全集

《答林叔和》

《孟子》程子所說「才」字之意不同,既是聖賢之書,豈後 學便敢判斷?但此事道理,只就自己身上體認,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