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時,傳誦者又不可得益,不足以盡著諸國民風之善

惡,然後因魯史以備載諸國之行事,不待褒貶而善 惡自明。故《詩》與《春秋》,體異而用則同。說《春秋》者莫先 《孟子》,知《春秋》者亦莫深乎孟子,而後世猶有未明其 義者,因為之辯。此金華,王柏所論見《文軌》。

《井觀瑣言》:「孟子說道理明白正大,但比孔門猶失之 粗。荀子言語暗使學者不得其門而入。孟子是從大 路上行,荀子是從旁蹊曲徑裡尋路頭。」

世儒非《孟子》者,大意謂周王尚在,孟子不當勉諸侯 以王業。辨之者不過謂當時天命已改,雖代王革命 無傷也,是固然矣。然當時諸侯已皆自稱王,孟子不 過勉之行仁義以救民,天下自悅而歸之。使衰周未 亡,則亦因而存之,令從杞、宋之列耳,初未嘗勸之伐 周而黜顯王也,庸何傷哉!

《三事愬真》,大體小體,孟氏論著,彰彰辨矣,然匪岐為 二事也,養大體奚越養小體之中?能養小體,無失其 大體,所謂以人欲作天理者也,是之謂大人。專事小 體,因棄其大體,所謂汨天理窮人欲者也,故謂之小 人。其辨特幾希間耳。議者欲舍口體求心志,曰「吾從 大體焉。」豈孟氏旨哉?

《丹鉛總錄》:孟子之言性善,興起人之善也,其蔽也或 使人驕。荀子之言性惡,懲創人之惡,其蔽也或使人 阻。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又曰:「有教無類。」又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 曰:「民鮮能久矣。未嘗曰善以驕人之志也,未嘗曰惡 以阻人之進也。此所以為聖人之言,非賢人之所能 及也。」曰:「若是,則混與三品之說是乎?」曰:「又非也。知孔 子之言性,異乎孟、荀、揚、韓四子,始可與言性也矣。 孟子曰:『《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由此觀之,雖周亦 助也』。」孟子,周末人也,公田私田說已不詳,乃引《詩》而 想像之,似隔世事,故曰:「此其大略。」又曰:「嘗聞其略。」蓋 諸侯之滅去其籍,已繼覆轍於夏桀之焚《黃圖》,導宄 路於秦政之燒《詩》《書》矣。孟子之略之疑之,想像言之, 蓋慎之也。荀子便謂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純,朱 子謂孟子言夏后五十而貢一節,自五十增為七十, 自七十增為百畝,田理疆界,都合更改,恐無是理,恐 亦難信。豈其然乎?愚嘗私論之,三皇五帝之興,皆在 中原。揚子謂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堯。伏羲畫八卦,已 有井之象矣。劉貺云:「井牧始於黃帝。」則《左傳》所謂「井 衍沃、牧皋隰」也。韋昭《三五曆》云:「黃帝八家為井,井間 四道而分八宅,鑿田於井。」則井田始於黃帝矣。井即 助法,牧即貢法,夏殷田制,黃帝之世已然矣。至堯遭 洪水,使禹別九州,定貢賦,《孟子》所謂五十而貢矣。然 考《夏小正》云:「農服于公田。」由此觀之,雖夏亦助也。《左 傳》虞思有云:「昔夏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司馬法》: 「十井為通,十通為成。」《周禮》:「四丘為甸,旁一里為成。」則 未知少康之一成,為《司馬法》之一成乎?抑《周禮》之一 成乎?此姑未論。既分一成一旅,固井田法也。井田,黃 帝良法,不應至禹廢之。洪水方割,未遑復舊,姑從民 宜。如禹所陳,有天下之後,又重定其制,衍沃則井之, 皋隰則牧之,未可知也。如《禹貢》揚州之賦下下其地 窪,洪水尤甚,固其宜也。及鑄鼎象物之日,則揚州為 第一,梁州為第二,而雍在後,此非詳考深思,何以知 之?總而論之,自黃帝至周,井牧兼用,貢助通行。井也, 助也於平地,牧也貢也於山陵,所謂因地之利。《周禮》 三農生九穀,有山農、澤農、平地農是也,豈可執一論 耶?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或問:「反約之後,博學 詳說,可廢乎?」曰:「不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禮》三千,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今教人止誦「『思 無邪,毋不敬』六字,《詩》《禮》盡廢,可乎?」人之心,神明不測, 虛靈不昧,方寸之地,億兆兼照者也。若塗閉其七竅, 折墜其四支。曰:「我能存心,有是理乎?」

《無用閒談》:「縉紳家相傳批點《孟子》」,為蘇老泉親筆,然 其批點內卻引洪景盧語。景盧去老泉六七十年,傳 者未之信也。其中論文勢筆路至精且密,要非具眼 不能。雖非老泉,其亦老泉之流亞矣。

狂夫之言,往顧涇陽,涇凡兩兄弟,與余同舟至檇。李, 因論事親若曾子可也何義。余曰:「此句真精神在《大 學》如保赤子心誠求之上。」又問曰:「此又何義?」余曰:「大 約父母之于赤子,無有一件不可志的。人之報父母, 卻只養口體,此心何安?即如曾子之養曾晳,比之三 家村老嫗養兒,十分中尚不及一,所以僅稱得箇『可』」 字。今人不必遠法曾參。但去取法三家村老嫗養兒。 自然事父母不敢在口體上塞責矣。

《林下偶談》:「《孟子》七篇,不特推言義理,廣大而精微,其 文法極可觀,如『齊人乞墦』」一段尤妙。唐人雜說之類 蓋倣於此。

長松茹退《憨憨子》曰:「孟軻排楊墨,廓孔氏」,世皆以為 實然,是豈知孟子者歟?如知之,則知孟子非排楊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