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心而何?」

《史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不察者遂以為親受 業於子思」,非也。攷之孔子二十生伯魚,伯魚先孔子 五年卒。孔子之卒,敬王四十一年,子思實為喪主,四 方來觀禮焉。子思生年雖不可知,然孔子之卒,子思 則既長矣。孟子以顯王二十三年至魏赧王元年去 齊,其書論儀衍,當是五年後事,距孔子之卒百七十 餘年,孟子即已耆艾,何得及子思之門相為受業乎 哉?《孔叢子》稱「孟子師子思,論牧民之道」,蓋依放之言, 不足多信。

余友耿子庸嘗言:「『集義與義襲』,為孟子告子學術之 辨,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是集 義所生者也;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義襲 而取者也。蓋『配』之為言,以此合彼之謂,非真得也。正 與襲取意葉。遵道而行,半塗而廢,異於依乎《中庸》者 以此。」

李彥平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未到聖人地位則 不可。蓋形者耳目口鼻也,彼欲如此而我從之,謂之 踐如不及其言而謂之踐言,不及其行而謂之踐行 也。目欲視,吾不遏其視,耳欲聽,吾不遏其聽,口欲味 而不遏其味,鼻欲臭而不遏其臭。吾有是耳目口鼻 之欲,而不隨聲色臭味而去,此夫子所謂七十從心 所欲,不踰矩也。」若顏子,則非禮勿視聽言動。「勿」者,禁 戒之辭,此所以未達一間也。

高子謂禹之聲尚文王之聲,蓋概以聲言,未辨其為 何樂,而豐氏獨以鐘解之。今考追蠡,追字都回切,音 堆。追琢其章,蓋取雕琢之義,而字書以為治玉也。《周 禮》有追師,掌追衡笄,蓋衡、笄皆玉飾,註謂追猶治也。 夏后氏之冠曰母追,音牟堆,註謂追猶椎也,以其形 言之,又加手為搥,而追、搥同義,揚子所謂「搥提仁義」 是也。遍觀字書,並無以追為鐘紐者。豐氏特據《考工 記》有鐘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又因蠡蟲遂附會以 為鐘紐,即《周禮》之旋蟲,何其穿鑿之甚也?細詳其義, 當為搥擊之追無疑。又按:蠡有四義:一良脂切,音黎, 即瓢勺,東方朔以蠡測海者是也。一盧戈切,音騾,即 海中大螺,公輸般見蠡出頭,潛以足畫之,其蠡終日 閉戶不出是也。一魯果切,音裸,即疥病,《左傳》「為其不 疾,瘯蠡」是也。一盧啟切,音禮,《說文》「蟲齧木中」是也。若 此蠡字,當從盧啟切為是。蓋高子以禹之樂用之者 多,故凡搥擊之處,率皆摧殘欲絕,有如蠡齧之形。蓋 追者,搥也。蠡者,其形似也。而文王樂不然,以知禹之 獨尚也。此蓋未察世有久近,而樂亦因之,初何優劣 之有?宜《孟子》以「城門之軌」明之。

檮杌,舊注惡獸名。非也。檮,斷木也,一作剛木。注引楚 謂之檮。杌,惡木也,取其記惡以為戒。趙岐曰:「檮杌者, 嚚凶之類,興於記惡之名。」杌,樹無枝也。從木從壽從 兀。壽,久也。兀,不動也,不以從。則非獸名矣。《史》高陽 才子檮戭。《漢書》「檮余山」,《藝文志》「檮生」皆作直由切。惟 《孟子》今音濤。陸德明《九經釋音》誤之也。

羅先生因學者誦《孟子》「牛山」一章,嘆曰:「聖人儆人甚 切,人未之思耳。」即「『牿亡』二字,今看只作尋常。」某舊為 刑曹,親見桎梏之苦,向頂至踵,更無寸膚可以動活, 輒為涕下。學者曰:「今人從軀殼起念者,皆牿亡之類 也。」先生曰:「良心寓形體,形體既牽,良心安得動活?直 至中夜,非惟手足耳目廢置不用,雖心思亦皆休歇」, 然後身中神氣稍稍得以安寧,及平旦端倪自然萌 動,而良心乃復矣。回思日間形役之苦,何異以良心 為罪人,而桎梏之無所從告也哉。

孟子謂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此言舜 之心則可,若謂真如此處,殆未盡也。舜受堯之天下, 必有可以受者而後可以棄,遽從而敝屣之乎?吾意 聖人所過者化,是無不化之父。《書》曰「瞽亦允若」,則必 無殺人事矣。不幸而有之,如周世宗可也。柴守禮,世 宗父也,殺人於市,有司以聞,世宗不問也。古有八議 之法,首曰議親,況父乎?或謂不問必不悛,又殺人也, 則如之何?無已,則制之而已。文姜之淫,制其從者,夫 人徒往乎?守禮之暴,制其從者,司空徒搏乎?此莊公、 世宗責也。嗚呼,子之處此亦難矣。

王者之跡熄而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孟子之言, 實二經始終之要,義理之所關也。解者謂夫子止因 雅亡而作《春秋》,則《雅》者自為朝會之樂,《春秋》自為魯 國之史,事情闊遠而脈絡不貫。且《孟子》言「王者之跡 熄而詩亡」,非曰王者之詩亡也。凡言《詩》,《風》《雅》《頌》皆在 其中,非獨以為雅也。是知「跡熄」二字包含有味,「然後」 二字承接有序,以為浮詞而刪節擺脫,則情間而理 迂,非孟氏之旨也。河汾王氏窺見此意,直以《春秋》《詩》 《書》同曰「三史」,其義深矣。竊意《王制》有曰:天子五年一 巡狩,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自昭王膠楚澤之舟,穆 王迴徐方之馭,而巡狩絕跡,諸侯豈復有陳詩之事 哉?民風之善惡既不得知,其見於《三百篇》者,又多東 遷以後之詩,無乃得於樂工之所傳誦而已。至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