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氏乃欲正人心,何歟?況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 心,義之端也。楊氏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亦 自羞惡之端充之,惟恐有傷于我也。墨子「兼愛,摩頂 放踵,利天下」為之焉,亦自惻隱之端充之,惟恐無利 于人也。孟子謂之異端,何歟?蓋此正聖學異端之大 閑,不得不嚴為之辨也。人有四端,猶其有四體。四體 不備,不可以成人。四端不備,豈人心之全體乎?為我 害仁,亦自此心一念之偏知有義不知有仁;兼愛害 義,亦自此心一念之偏知有仁不知有義。故曰:「所惡 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且愛身者昧致 身之義,忘身者昧一本之仁,其流必至無君父。始焉 各執仁義之一端,終焉至無君父之大害。端雖同而 實異,此所以人心不可不正也。差毫釐,謬千里,不直 指其跛行邪說而闢之,奚可哉?雖然,學仁學義,猶出 乎人心之同;無父無君,亦推其將來之弊。佛老祖尚 虛寂,其言多指摘人心之覺空竅妙,以駭動夫聰慧 隱僻之士,使皆沉迷其中,莫之返焉,固有非俗士所 能知者。然離絕君臣、父子、夫婦之倫,此則不待將來 而後見也。世之高明者,咸溺於其說,既不信執一足 以賊道,反效其單提直指,標榜宗門,陰假佛、老之祕 密,以闡明先聖之道。想孟子生值斯世,其不得已之 心,又當如之何也?噫!邪說誣民,充塞仁義,孟子豈特 辭而闢之已也?入孝出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學,此 所以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也。今欲闢佛老以閑先聖 之道者,必有孟子反身之學,又必如孟子「歸斯」受之 而後可。閑先聖之道

七篇之書,孟子「非故好辯」,而辯之不置,約其要,不過 「道性善焉」盡之矣。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 以利為本,正以道性善也,非性之外別有故也。其所 謂故者,如「故吾」「故人」、「故物」、「故事」,皆因其舊所有者言 之也。「溫故知新」,「革故鼎新」,以新對故而言,其義可知 矣。彼認故為新者無論也,但以故言性,天下之所同; 以利言故,則孟子之所獨曰:「君子所性,大行不加焉, 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知根於心。 曰:「仁義禮知,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皆以故言 性也,而故者以利為本。」何謂哉?仁乃性之故也。「乍見 孺子入井,怵惕惻隱;見親于壑,其顙有泚。」而惻隱即 故之利也,義乃性之故也。行道乞人,寧死不受,呼蹴 齊人,妻妾相泣中庭而羞惡,即故之利也。孩提之童, 知能不待學慮,乃其性之故,莫不知愛敬其親長,即 其故之利也。雖旦晝牿亡仁義之良,而夜氣清明好 惡與人相近,亦莫非其故之利也。惟其故之利,所以 又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 不善,非才之罪也。情善才亦善,故之所以利也歟。是 利之云者,自然而然,不容一毫矯強作為于其間耳。 順性而動則利,強性而動則不利而鑿矣。故曰所惡 於知者,為其鑿也。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者,一循乎 水行之故道而道之也;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者,一 循乎日行之故道而求之也。又何於人性之故而鑿 之哉?或曰:「言性求諸故,猶論水求其源,信有然矣。故 以利為本,不有似于水之源以順流為本哉?蓋源流 一水也,水不以源流分也。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 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 科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知水之本,則知性矣。」 或者又曰:「知故之利,則知性之善,無疑也。」彼謂性猶 杞柳,性猶湍水,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有性善,有性不 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諸說紛紛,皆不知故之 利,皆不免于鑿矣。彼謂性無善無不善也,不有似于 故之利乎?蓋謂性無善無不善,猶云水無下無不下, 以無為宗,謂其源本無也。水無下無不下,是故鑿山 以求知于水之源矣,得非「鑿空以言性之源乎?」此告 子所以為禪,而虛寂之教所自來也。世之禪者,方以 不思善,不思惡,而本來面目,故以無相為本,以無念 為宗,以父子君臣為假合,求水于無水之始,求性于 無性之初,自認以為不可思議為止,至善均之乎?以 故言性實未免以鑿而言故也已。是以言知能之良 者,既以愛敬為偶然之感觸,而言性之故者,又以知 能為情才之流行。不曰良知良能,本不慮不學。乃曰 天命之性,本無知無能,一切歸諸無為無著。然即其 詆訾,認昭昭靈靈為性體者,似為近之,而自處于寂 寂的的,取證于無聲無臭之天,自不知其穿鑿愈甚 也。故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 正所以為雕鏤虛空者發也。戕賊杞柳為桮棬,搏激 乎水,使之過顙在山,此其鑿也,人易知也,性無善無 不善,并情才知能悉以為流行發用而掃除之,孰知 其穿鑿一至于此哉?況以故言性利也鑿也,其辨至 微,不可不審。蓋不慮而知,非無知也;不學而能,非無 能也;無欲其所不欲,如無欲害人之類是也,并欲立 欲達而無之,可乎?「無為其所不為」,如「無為穿窬」之類 是也,并見義而不為焉,可乎?「行所無事」,特無事智巧 以作為之云耳,并必有事焉而無之,可乎?假禪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