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況孟子亦以匹夫正人心,熄邪說,尊王道,賤伯功,崇 聖學,闢異端,而使孔子之道益明益著。亦以其能推 尊孔子之學,故萬世之願學孔子者咸知所宗也。要 之不同道,亦非孟子之言也。孔子之於逸民,其自言 曰:「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則其所謂聖之時者,有 自來矣。而又謂之「集大成」者,得非《大學》之道異乎三 聖之道歟?所以智譬則巧,聖譬則力,而聖由乎智,在 夷、尹猶以其智之有不足也。觀《大學》統論明明德、親 民,止至善而約之以知止;詳論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而約之以知本;孟子之願學,亦深信三賢之智足以 知聖人爾。噫!聖人,人之至也,孔子尤為聖之至;聖人 之學,學之至也。孔子之學,尤為聖之宗。自孟子願學 孔子,而萬世之下,思以宗聖學者,于此乎定則凡世 之尚才猷、矜節行者,視孟子之願學為何如?願學孔子 聖不可知也,其終于莫知乎?知之以言行氣象者,知 以跡也。因其跡而窺其中之所存,則孔子聖神雖心 服如七十子,自有不能知者在矣。夫孔子之道,包含 蘊蓄,浩然無方,本至大也;潔淨精微,純然不雜,本至 一也。大易見,一難窺,故曰「人莫我知也。」徒見其大者, 得其外而終莫測其端倪,苟遇近似者,一淆亂之,未 免二三其見矣。惟于至一者反諸吾心,有真知焉,則 凡文章之著見,儀度之雍容與與,肅肅變化,莫測而 何,莫非一心以貫徹之哉?昔賜、參、共遊于聖門,非一 日矣。觀其平日之用功,賜也多學,近于博;參也反身, 近于約。故《一貫》之傳,以之語參則唯,以之語賜則疑。 及孔子沒,門人執喪三年,治任將歸,子貢乃獨留焉。 信之何其深,慕之何其切也!聖門諸賢,自顏淵死,穎 悟莫若子貢,宜其真知孔子莫子貢若也。他日,同門 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獨曾子以為不 可,而其知孔子者乃獨歸之參焉。此參之所以守約, 此參之所以唯一貫也。若賜之於孔子也,宗廟百官 之喻,豈不真知其富與美乎?天階日月之喻,豈不真 知其不可及、不可踰乎?泰山滄海之喻,豈不真知一 撮于泰山無加損,一勺于《滄海》無增減乎?「綏」、「來」、「動」、「和」、 「禮」、「政」、「樂」、「德」、「溫」、「良」、「恭」、「儉」、「讓」之稱,皆形容其儀度設施,而 知其道之大焉耳。欲真知其所以大而一也,曷若「皜 皜不可尚」一語,足以入膏髓而揭底蘊乎?然其所以 不可「尚者,乃濯以江漢,暴以秋陽,而聖人終身好學 敏求,發憤忘食之心,亦惟此足以發之矣。況至堅至 白,磨不磷,涅不淄,乃孔子所自道者,非參其孰知之?」 諒哉!參之言,不特足以破同門近似之惑,而萬世欲 知孔子神聖者,亦莫要此矣。今就二賢所稱述者,合 而觀之,同此一貫也。參也唯賜也疑,不可以窺其微 耶?雖然,皜皜不可尚,即人之心體,即人心至一之道, 而至大無外者也。凡人之言行氣象,以至事物萬變, 要無非人心至一之所貫也。孔子其能于此心有所 加乎?人惟有所拘蔽,不肯加以暴濯之功耳。間有暴 之濯之,又不肯濯之以江漢,暴之以秋陽,故不免為 外物所尚,皜皜者之難復耳。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 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又曰:「我非生而知 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愈信曾子不我欺也。噫!欲 知孔子之大,不出乎吾心之一,故曰曾子獨得其宗。 皜皜不可尚

「先聖之道何道哉?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 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自生民以來,未之有 改,而五倫缺一不盡,非道矣。非道則非人矣。所以入 孝出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學。孟子自任之重如此, 可知其繼往聖,為此道而繼之也;開來學,為此道而 開之也。其有壞人心術、戕賊斯道者,不得不大為之 防而閑之矣。故又曰:「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 放淫辭。」至謂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孟子豈得 已哉?昔二帝三王之時,上無異教,下無異學,雖氣運 不齊,中有猛獸洪水之災,而人心未壞。迨《春秋》寖淫 陵遲,上之教化不行,亂臣賊子,國多有之,然猶未有 倡異學率天下群然爭趨之者。下至戰國,人人得為 異說,以相煽惑。故辯士抵掌橫議,諸侯倒跣出迎,不 敢少怠。如儀衍、申、韓、孫、吳、鄧析、慎到、淳于髡之徒,各 鼓唇搖舌,以聳動當時,翕翕訿訿,如鬼如蝎,《孟子》皆 弗之闢,獨于楊、墨之學仁學義者,不少貸焉。何哉?彼 習于縱橫押闔者,不過權謀智術、戰陣法律,與夫怪 誕譎誑之辭,非不足以傾陷世主,簧瞽遊士。然其學 淺陋易見,或有稍自樹立者,早已識其邪而遠之矣。 其原不祖襲聖道,非特不足闢,亦無待於闢也。若夫 仁義立人之道,乃孔子之道,古先聖之道也。楊氏學 夫義而為我,幾于無君;墨氏學夫仁而兼愛,幾于無 父。學仁義至無君父之大倫,此其害道為何如者?使 其志行污濁如儀衍輩,則信之未必眾,亦未必如此 其堅也。然其孑然特立,為眾所羡慕,又各身為仁義 以倡率之,故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道不 熄,孔子之道不著,欲閑先聖之道者,寧不思嚴拒而 痛絕之也?說者曰:「無父無君」,誠害夫人倫之道也。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