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學通考》,輒辨以為贋鼎。余謂言而是,雖或出于後 人也,何病,況其足為古文羽翼乎?吾友高忠憲頗信 古文,亦以為《格致》未嘗缺傳也。因本高中元相國所 定,次《誠意》一章於此,謂「知本」以下則在古今之間乎? 余嘗為之解,其略見者韙之,而終不敢信以為定本。 於是後之儒者人人而言《大學》矣。合而觀之,《大學》之 為疑案也久矣,古本、石本皆疑案也,程本、朱本、高本 皆疑案也,而其為格致之完與缺疏,格致之紛然異 同種種,皆疑案也。嗚呼!斯道何由而明乎?宗周讀書 至晚年,終不能釋然於大學也。積眾疑而參之,快手 疾書,得正文一通,不敢輒為之解,聽其自解自明,以 存古文之萬一,猶之乎疑也而滋龐矣。因題之曰《參 疑》,時乙酉春三月。

劉宗周大學古記一卷

按宗周自序大學本出於小戴禮蓋大學為訓學校之經義故禮家收之自是一篇文字其分經分傳始於宋儒且特表章之以配四書嘉惠後學其功良偉

而後之人猶以不睹古全經為恨。至朱子《格致》之傳, 理本經旨,事同射覆,不善讀者又以為支離,而王文 成之古文出矣。自「誠意」以下,合「瞻彼」數節至此,謂知 本通為一章云「釋誠意而格致在其中」,故古本《序》首 言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然獨不曰「欲誠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乎?」又曰「修身為本」,而不及誠意, 則誠意者不可以提宗明矣。且以後雜引《詩》《書》《凡》,以 暢明新止至善之義,而於誠意無當也。其云「格致在 其中」,凡以遷就其知行合一之說而已。又百年而高 氏古本出,實本後渠崔氏、中元高氏所定,謂《大學》不 分經《傳》,只是六段文字,挈「淇澳」以下置致知之後,文 理煥然。通前為一段,即以釋格致之義,而「誠意」以下 自分五段,可謂獨窺要領,超出朱、王之上。千古殘經, 一朝完復,後之人宜無所置喙矣。顧愚猶有見焉。《大 學》雖一篇文字,而自始至終,命意之法,有綱領,有支 節,不可得而混也。其立言之法,或簡嚴,或曲暢,不可 得而混也。首言三綱,次言知止,次言知所先後,次言 所先,次言所後,一開一闔,文理完整,更無欠剩。至「修 身」一條,明解物有本末之義。其為更端而釋格致也 何疑?自「修身」以上,其辭簡以嚴;自「修身」以下,其辭曲 以暢。又有經傳之體焉。然為經為傳,作者何人,莫得 而定也。漢儒賈逵云:「子思窮居於宋,懼聖道之不明, 乃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今紬繹二書,《中庸》原 是《大學註疏》,似出一人之手,經緯之說,殊自可思。而 篇中又有「曾子曰」一條,意其遺言多本之曾子,而曾 子復得之仲尼所親授。故程子謂孔氏遺書,而朱子 遂謂首篇為孔子之意而曾子述之,後篇為曾子之 意而門人記之,有以也。門人高弟,非子思而何?《中庸》 一書多仲尼之言而子思述之,則《大學》一書多孔、曾 之言,而子思述之,又何疑焉?今姑據朱子之意,首篇 為正經,以還孔、曾;後六篇為正傳,以還子思,而合之 總為訓《大學》而設,則亦還其為《大學》之記而已。《大學》 雖是一篇文字,既可割一而為六,則斷不可不割首 段之一而為二,以釐正八目。八目止是一事,既可分 「誠意」以下逐段詳明,則斷不可不分「修身」為本以下 為「格致之傳。」必分「修身」以下為「格致傳」者,心齋王氏 啟其端而未竟其說,愚嘗竊取其義者也。

葛寅亮大學湖南講一卷

按寅亮自述大學中庸皆出自禮記中庸鄭康成注子思子所作大學不注姓氏程子云孔氏之遺書晦庵又云首章乃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

「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按:康成本不分《經》《傳》,至宋程、 朱始分首章為經,後各章為《傳》。陽明子欲從鄭本,「此 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在首章末「未之有也」之後,文 理儘相屬。若《詩》云「瞻彼淇澳」至「沒世不忘也」,接以《康 誥》「克明德」至「止于信」,又接以「子曰聽訟」至,此謂知本 俱在「君子必誠其意」之後。竊謂「誠意」章結以「故君子 必誠其意」,已自收煞,不應後面尚有許多說話,且其 意義不類,必係錯簡。程、朱提出置首章之後,頗為有 理。此後鄭本與今本同是。《經》秦火,是非難以懸斷,要 當附於闕疑之義者爾。

唐自明大學原本闡義一卷

按郝敬序閩有理學真儒一人曰唐自明先生著為大學原本闡義鑽堅研微發揮名理使群蒙頓惺疑網盡徹區區荒耄願竊有請蓋道在天地間原不待

講夫子憂學不講,在春秋時云爾。自與七十子開發 後,《論語》二十篇,豁然大路。四教雅言,出孝入弟,謹言 慎行,尋常日用,飲食知味,出入由戶,孰非天命人性 明新至善實地。而世儒疑其膚淺,別收戴聖《禮記》《中 庸》《大學》二篇,補湊為四書,專講性命明德,以為理學。 夫理者裏也,一事一物之裏;而道者蹈也,天下古今 共由之路,理隱而道顯,理虛而道實,聖人言道不言 理,道達于天下,即理行乎其中矣。二篇在《禮》則為根 蔕,禮失此二篇則成枯槁,二篇離禮則墮空虛。道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