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學亦無其用,正心誠意之學,為世所厭棄,而天下舉 無善治矣。西山真氏有憂之,為《衍義》一書,弁以聖賢 之典訓,證以古今之事蹟,附以諸儒之發明,而明道 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崇敬畏,戒逸欲,謹言行,正 威儀,重妃匹,嚴內治,定國本,教戚屬,凡帝王傳心之 要典,不既犁然臚列矣哉!至我明瓊山丘氏,復補治 平於修齊之次,曰「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國用,明 禮樂,秩祭祀,崇教化,備規制,慎刑憲,嚴武備,馭夷狄, 成切化。」綱復有綱焉,目復有目焉。洵所謂不出殿廷 而洞晰邑里邊鄙之情狀,不煩探索而已。盡御世撫 民之良規,治平之成「法,尚有外於此書者乎?而今學 士未嘗究心,經筵不以進講,真儒之效既渺,而王道 之原不闢,理學經濟兩岐而兩無據矣。」吾友明卿氏 又有憂之。披閱二書,句櫛字比,剖其意義,究其指歸, 使讀者燦於心目,暢於尋繹,而自孝宗皇帝以及光 宗皇帝,百餘年間,大經大法,臚列以補丘氏之後。凡 出治之本,輔治之法,如農有畔,如衣有幅,不患於提 挈之難。經術經世,舉而措之易,如指掌焉。間嘗與明 卿私語,謂「圖治之道,察於事則愈察而愈細,研於理 則愈研而愈精。蓋細則煩而精則簡,用形用神之別 也。故聖帝明王操術綦約,成功綦逸,不必左顧右盼, 曲防擁蔽之虞;而無黨無偏,坐致蕩平之」化。則夫體 全用大,盡洗迂儒俗學之陋,而直追唐虞三代之風, 舍二《書》何從問道哉?明卿氏之表章,有功於聖治聖 學宏遠矣。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文震孟謹 序。

大學部彙考四

《宋史藝文志》

《禮經類》

喻樗《大學解》一卷。

司馬光等《六家大學解義》一卷。合中庸

司馬光「《大學廣義》一卷」合中庸

朱熹「《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

張九成《大學說》一卷。

陳堯道「《大學說》十一卷。」

真德秀「《大學衍義》四十三卷」

謝興甫「《大學講義》三卷。」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

《禮記》

《大學廣義》一卷。

陳氏曰:「司馬光撰。」

《芸閣解》一卷。

晁氏曰:呂大臨與叔撰。與叔師事程正叔,《禮》學甚精博,《中庸》《大學》尤所致意也。

陳氏曰:按《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喪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朵書坊稱《芸閣呂氏解》,即其書也。《讀書目》始別載之。

張無垢《大學說》二卷。

《朱子雜學辯》曰: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既自以為有得矣,而其釋之師語之曰:「左右既得。」「柄入手,開道之際,當改頭換面,隨宜說法,使殊塗同歸,則住世出世間兩無遺恨矣。」然此語亦不可使俗輩知,將謂實有恁麼事也。用此之故,凡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陰釋,其離合出入之際,務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覺悟,以入乎釋氏之門,雖欲復出而不可得。本末指意,略如其所受於師者。其《二本殊歸》,蓋不特莊周出於子夏,李斯原於荀卿而已也。竊不自揆,嘗欲為之論辯,以曉當世之惑,而大本既殊,無所不異。因覽其《中庸說》,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于篇。其他如《論語》《孝經》《大學》《孟子》之說,不暇遍為之辯,大抵匆遽急迫,其所以為說,皆此書之類也。

呂氏《大學解》 卷。

朱子曰:「呂氏之先與二程夫子遊,故其家學最為近正,然未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說,故其末流不能無出入之弊。」 今論其一二,以補其闕,蓋其他說之近正者,則君子猶有取焉。

《大學章句》《或問》《中庸章句》《或問》各三卷

陳氏曰:朱熹撰。其說大略宗程氏,會眾說而折其中。又記所辯論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朱子語錄》曰:「《大學》一書,有正經,有《或問》。看來看去,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經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學》在我胸中,而正經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聖賢許多工夫,亦看聖賢底不出 。伊川舊日教人看《大學》,那時未有解,而今有注解,覺大段分曉了,只在子細去看。《大學》解本文未」 詳者,於或問中詳之 ,或問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