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次《所謂誠其意者》一章,次《瞻彼淇澳》二節,次《克明德》一章,次《湯之盤銘》一章,次《邦畿千里》三節,次《聽訟》一節,次《所謂修身》一章,次《所謂齊家》一章,次《所謂治國》一章,次《所謂平天下》至末。

《明道先生定本》一卷。

《首》,《大學》之道至,則近道矣。

次《克明德章》,次《盤銘章》

次《邦畿》三節。次古之欲明明德」 至未之有也。」 次所謂知本」 ,此謂知之至也。」 次《誠意章》,次「《修身章》,次「《齊家章》,次「《治國章》,次「所謂平天下者」 至「則為天下僇矣。」 次《淇澳》二節。次「《聽訟節》,次《殷之未喪師》至末。

《伊川先生定本》一卷。

即今本經一章《傳》、十章次序是也。其分章次,則始於朱子。

《石經大學》一卷。

首《大學之道》一節,次古之欲明明德」 一節,次《物有本末》一節,次《綿蠻》一節,次《知止而后有定節》,次《邦畿節》,次《聽訟節》,次《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二節,次《物格而后知至》節,次《誠意》章,次《修身章》《食而不知其味》下有顏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二十二字。次《齊家章》,次《治國章》,首節,次《一家仁節》,次《如保赤子》節次《故治國五節》次《所謂平天下者至民之父母》,次《秦誓》四」 節次《節彼南山》節次《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四節次《殷之未喪師》節次《楚書》節次《是故言悖》節次《康誥惟命》節次《舅犯》節次《仁者以財》節次《生財》節次「《孟獻子》二」 節次《是故君子有大道》節次「《堯舜帥天下節》次「《克明德章》次「《盤銘章》次《穆穆文王》三節終焉。

《經義考》

《禮經》

司馬光「《大學廣義》一卷」未見

按:取《大學》於《戴記》講說而專行之,實自溫公始。

司馬光《致知在格物論》一篇

程顥《大學定本》一卷。

黃震曰:「『程氏謂《大學》乃孔子遺書,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者,然其詮次與《禮記》原書不同,《明道》以『《康誥》曰』以後釋『明』字、『新』字、『止』字者,聯於首章『明德新民止至善』三語之下,然後及『古之明明德』一章,又然後以『所謂誠其意』以後節節釋之,伊川移『古之欲明明德』一章於前,然後及《康誥曰》』一章。」

程頤《大學定本》一卷。

呂大臨《大學解》一卷。未見

朱子曰:「呂氏之先與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學最為近正,然不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說,故其末流不能無出入之弊。若其他說之近正者,君子猶有取焉。」

蕭欲仁《大學》一卷。

楊時曰:「學始於致知,終於知止而止焉。致知在格物,物固不可勝窮也。反身而誠,則舉天下之物在我矣。《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凡形色之具於吾身無非物也,而各有則焉。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味,接乎外而不得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體物而不可遺也,則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則物與吾一也。無有能亂吾之心思,而意其有不誠乎?」 由是而通天下之志,類萬物之情,贊天地之化,其則不遠矣。則其知可謂之至矣乎?知至矣,則宜有止也。譬之四方萬里之遠,苟無止焉,則將焉歸乎?故見其進未見其止,孔子之所惜也。古之聖人,自誠意正心至於平天下,其理一而已,所以合內外之道也。世儒之論,以高明處己,《中庸》處人,離內外,判心跡,其失甚矣。故予竊謂:《大學》者,其學者之門乎?不由其門而欲望其堂奧,非余所知也。蕭君欲仁,志學之士也。錄示《大學》一篇,求余言以題其後,其意蓋非苟然者,故聊為發之。苟於是盡心焉,則聖人之庭戶可策而進矣。欲仁,其勉之。

廖剛《大學講義》一卷。

載高峰集

譚惟寅《大學義》一卷。

何俌《大學講義》一卷。 喻樗《大學解》一卷。

張九成《大學說》一卷。未見

朱熹「《大學章句》一卷。」

黃幹曰:「先生於《大學》修改無虛日,《誠意》一章未終前三日所更定。」

《大學或問》二卷。

王禕曰:《格物致知傳》,朱子以為亡而補之,孰知其未亡也。今即其書求之,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此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