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一卷目錄

 大學部總論

  朱子大全集經筵講義全 答王子合四則 答陳膚仲二則 答滕德粹一則

   答王季和一則 答朱子繹一則 答林擇之一則 答范文叔二則

  朱子全書大學八則

  四書考原大學章次一則

  四書大全讀大學法九則

  薛瑄文集讀書錄四則

  王艮文集語錄一則

  鄭曉文集大學源流一則

  羅汝芳旴壇直詮明明德一則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一卷

大學部總論

宋朱子大全集

《經筵講義》

臣熹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之為教者,有小子之學,有大人之學。小子之學,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詩、書、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是也。大人之學,窮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是也。」 此篇所記皆大人之學,故以《大學》名之。

臣又嘗竊謂,「自天之生此民,而莫不賦之以仁義、禮、智之性,敘之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則天下之理固已無不具于一人之身矣。但以人自有生而有血氣之身,則不能無氣質之偏以拘之于前,而又有物欲之私以蔽之于後,所以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亂其倫理而陷于邪僻也。是以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使自王世子、王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以至庶人之子,皆以八歲而入小學,十有五歲而入大學,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後已焉。此先王之世所以自天子至於庶人,無一人之不學,而天下國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亂日常少也。」 及周之衰,聖賢不作,於是《小學》之教廢,而人之行藝不修;《大學》之教廢,而世之道德不明。其書雖有存者,皆不過為世儒誦說口耳之資而已,未有能因其文以既其實,必求其理而責之於身者也。是以風俗敗壞,人才衰乏,為君者不知君之道,為臣者不知臣之道,為父者不知父之道,為子者不知子之道,所以天下之治日常少而亂日常多,皆由此學不講之故也。至於我朝,天運開泰,於是河南程顥及其弟頤,始得孔、孟以來不傳之緒,而河南程顥及其弟頤,始得孔、孟以來不傳之緒,而其所以開示學者,則於此篇之旨,深致意焉。若其言曰:「《大學》乃孔氏遺書,須從此學則不差。」 又曰:「《大學》乃初學入德」 之門,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賴有此篇尚存,其他則莫如《論》《孟》,其可謂知言之要矣。後之君子欲修己以治人而及於天下國家者,豈可以舍是而他求哉?臣以無能,獲奉明詔,使以此篇進講。敢誦所聞,釋其名義如右,惟聖明之留意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臣熹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至明而不昧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當有以明之而復其初也。親,程氏以『為』字當作『新』,是也。其義則去其舊而新之云爾。言既能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人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 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臣竊謂天道流行,發育萬物,而人物之生莫不得其所以生者以為一身之主。但其所以為此生者則又不能無所資乎陰陽五行之氣,而氣之為物,有偏有正,有通「有塞,有清有濁,有純有駁。」 以生之類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者為物。以人之類而言之,則得其清且純者,為聖為賢;得其濁且駁者,為愚為不肖。其得夫氣之偏且塞而為物者,固無以全其所得以生之全體也。惟得其正且通而為人,則其所以生之全體無不皆備於我。以其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萬理燦然,有以應乎事物之變而不昧,是所謂《明德》者也。人之所以為人而異于禽獸者以此,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參天地、贊化育者,亦不外乎此也。然又以其所得之氣有清濁純駁之不齊也。是以極清且純者,氣與理一,而自無物欲之蔽;自其次者而下,則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