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矣。故「心無愧怍」 ,則「體常舒泰」 ,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又君子之所以不可不謹獨而誠其意也。

臣謹按:此《傳》之第六章,承上章之言以釋《經》文「誠意」 之義者也。臣又詳說之曰:「民之秉彝,本無不善,故人心之發,莫不知善之當為而欲為之。惟其氣稟之雜、物欲之私有以害之,是以為善之意有所不實,而不免為自欺也。所謂自欺者,外有欲善之形而其隱微之間常有不欲者以拒乎內也;外有惡惡之狀,而其」 隱微之間常有不惡者,以主乎中也。是以其外雖公而中則私,其形常是而心則否,是皆自欺之類也。所謂「誠其意」 者,亦禁此而已矣。能禁乎此,則其心之所發在於好善,則表裏皆好,而隱微之間無一毫之不好;心之所發在於惡惡,則表裏皆惡,而隱微之間無一毫之不惡。是以其好善也,如好好「色,其惡惡也,如惡惡臭」 ,而方寸之間無有纖芥不快不足之處,是則所謂自謙而意之誠也。能自謙而意誠,則其隱微之間無非善之實者,君子于此亦致其謹,而不使一毫之私得以介乎其間而已。若小人之自欺,則不惟形于念慮之間,而必見于事為之際。此知其為惡而揜之,則既不足以自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則又不足以欺人,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又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其引「《曾子》之言」 以下,則所以明夫隱微之間實有不善,則人皆知之,如十目之所同視,十手之所同指,無不見之甚可畏也。隱微之間實無不善,則其形於外也亦然。蓋多財之人,其屋必美;有德之人,其「身必修,其心廣大,則其體必安舒。」 此又以著理之必然,而見君子所以必誠其意之指也。然考之於《經》,則所以能誠其意者,乃在夫知至。蓋知無不至,則其于是非得失,皆有以剖析于毫釐之間,而心之所發,必無外善內惡之弊,所以有主于中,有地可據,而致謹于隱微之間也。若知有不至,則其不「至之處,惡必藏焉,以為自欺之主」 ,雖欲致其謹獨之功,亦且無主之能為,而無地之可據矣。此又《傳》文之所未發,而其理已具《干經》者,皆不可以不察也,然猶為眾人言之耳。若夫人君,則以一身託乎兆民之上,念慮之間一有不實,不惟天下之人皆得以議其後,而禍亂乘之又將有不可遏者,其為可畏,又不止于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而已。願陛下于此深加省察,實用功夫,則天下幸甚。如其不然,則今日區區之講讀,亦徒為觀聽之美而已,何益于治道有無之實,以窒夫禍亂之原哉!

《答王子合》

使天下皆知此理而求止焉。故是新民之事。然其所 以使之如此者必有道矣。示之表儀。固是所以新之 之本。然已屬「明明德」之分矣。須知政教法度之施於 民者。亦無不欲其止于至善也。

「定、靜、安、慮得」五字,是功效次第,不是功夫節目。 興孝興弟,不倍上行下效之意,上章已言之矣。治國此 章再舉之者。平天下乃欲引起下文「君子必須絜矩,然 後可以平天下」之意。不然,則雖民化其上以興於善, 而天下終不免於不平也。故此一章首尾皆以絜矩 之意推之,而未嘗復言躬行化下之說。然則治國平 天下雖無二道,然其設施之際不可謂無異術也。 意雖心之所發,然誠意工夫卻只在致知上做來。若 見得道理無纖毫不盡處,即意自無不誠矣。意誠然 後心得其正,自有先後。今曰「主於心而由中以出,安 有不誠?」正是顛倒說了。

以上四說,請詳之。橫渠先生有言:「義理有疑,即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此言最有理。蓋舊見已是錯了,今又就上面更起意思,擘畫分疏,費力愈多,而於《本經》正文意思轉見昏了。須是一切放下,只將經文虛心涵泳,令其本意瞭然。心目之間無少差互,則卻回頭來看舊來見處,其是非得失,不崇朝而決矣。

《答陳膚仲》

累書,喻及教導曲折,甚善。比傳丞便來,雖不得書,丞 亦具言近況,知人情頗相信,足以為喜。但更須自家 勉力,使義理精通,踐履牢實,足以應學者之求而服 其心,則成己成物,兩無虧欠。如其不然,只靠些規矩 賞罰以束縛之,則亦粗足以齊其外而已,究竟亦何 益乎!科舉文字固不可廢,然近年翻弄得鬼怪百出, 「都無誠實正當意思,一味穿穴旁支曲徑,以為新奇。 最是永嘉浮偽纖巧,不美尤甚,而後生輩多宗師之, 此是今日莫大之弊。向來知舉輩蓋知惡之而不能 識其病之所在,顧反抉摘一字一句以為瑕疵,使人 嗤笑。今欲革之,莫若取三十年前渾厚純正、明白俊 偉之文誦以為法,此亦正人心、作士」氣之一事也。《大 學》說得如何?近得王子合書,彼亦說此。寄得《講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