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目錄

 中庸部總論

  宋周子通書

  張子正蒙太和篇 神化篇 誠明篇 中正篇 至當篇 太易篇

  近思錄中庸

  延平問答中庸

  中庸輯略中庸

  朱子全書中庸總論

  朱子大全集答張敬夫 答張敬夫論中庸章句 再答敬夫論中庸章句 答

  王子合 答林擇之 答胡季隨 再答胡季隨 答許景陽

  朱子遺書張無垢中庸解

  王應麟玉海景德崇和殿中庸九經圖

  明楊時喬古今文註發中庸

  薛瑄文集讀書錄

  羅汝芳旴壇直詮中庸

 中庸部藝文一

  謝敕賚中庸講疏啟    梁簡文帝

  車同軌賦        唐白行簡

  中庸論上         宋蘇軾

  中庸論中          前人

  題中庸後示陳知默      楊時

  進中庸衍義表      明夏良勝

 中庸部藝文二

  言行相顧        唐吳叔達

  前題            孟翱

  困學二首         宋朱熹

  講中庸詩二十韻      朱長文

  夜坐          明羅洪先

  戊午吟          高攀龍

  答羅生郡從白鹿洞來問所疑 湛若水

  贈陳頀湛雨        陳獻章

 中庸部紀事

 中庸部雜錄一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五卷

中庸部總論

宋周子通書

《師》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厥中」者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惡則剛柔皆善,至其中則皆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張子正蒙

《太和篇》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 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 大堅固。

朱子曰:「此以太和狀道體,與發而中節之和無異。」

《神化篇》

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氣非時,則化 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化。」孟子曰: 「大而化之」,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也。 變則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謂之變,以著顯微也。 谷神不死,故能微顯而不揜。

「鬼神常不死」,故誠不可揜。人有是心在隱微,必乘間 而見,故君子雖處幽獨,防亦不懈。

《誠明篇》

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 「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

誠有是物,則有終有始。偽實不有,何終始之有?故曰: 「不誠無物。」「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 而窮理也。

天所性者通極於道,氣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 者通極於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 之者,未之學也。性通乎氣之外,命行乎氣之內,氣無 內外,假有形而言爾。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盡其性 然後能至於命。」

「思知人」兩句,引《中庸》《易傳》之言以論學也。人當由教而入。

「盡其性」,能盡人物之性;至於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 莫不性諸道,命諸天。我體物未嘗遺,物體我知其不 遺也。至於命,然後能成己成物,不失其道。

《中正篇》

知德以大中為極,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之,乃 至之之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