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七卷目錄

 孟子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漢文帝一則

  唐肅宗寶應一則 德宗建中一則 懿宗咸通一則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則 哲宗元祐一則 紹聖一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五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二則

  元世祖至元三則 文宗天曆一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宣宗宣德二則 孝宗弘治二則 世宗嘉靖一則

 孟子部彙考二

  後漢趙岐孟子題辭自題

  宋孫奭孟子正義進序

  王逢原孟子講義王安石題

  楊時孟子義自序

  尹焞孟子解韓無咎題

  朱熹孟子集義自序

  張栻孟子說自序 又序

  蔡模孟子集疏原序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七卷

孟子部彙考一

周王之時,孟子著《書》七篇。

按《史記孟子列傳》:「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 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 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 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 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 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 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文帝 年始置孟子博士

按:《史記》《漢書》《文帝本紀》皆不載。按趙岐《題辭》:「孝文 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 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

肅宗寶應二年楊綰請以孟子為兼經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寶應二年,禮部 侍郎楊綰上疏,請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家之學。每 問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經義通 八,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論語》《孝經》《孟子》 兼為一經。」

德宗建中元年濠州刺史張鎰上孟子音義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唐會要》,「建中元年十月, 濠州刺史張鎰。撰《孟子音義》三卷,上之。」

懿宗咸通 年進士皮日休請以孟子為學科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按《北夢瑣言》:「咸通中,進士 皮日休進書,請以孟子為學科,其略云:『臣聞聖人之 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史之降者不過乎 子,不異道者孟子也。捨是而求者,必斥乎經史,為聖 人之賊也。請廢莊列之書,以孟子為主,有能通其義 者,其科選同明經也』。」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命孫奭等校孟子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五年十 月校《孟子》。孫奭等言。《孟子》有張鎰、丁公著,二家撰錄。 今采眾家之長為《音義》二卷。

大中符祥七年正月,國子監上新印《孟子音義》,賜輔 臣各一部。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正 月庚子,國子監上新印《孟子》及《音義》,賜輔臣各一部。 又云孫奭採張鎰、丁公著所撰,參附益其闕為二卷, 書成上於朝,又撰《正義》。

哲宗元祐 年范祖禹等進孟子經筵講義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祐五臣解《孟子》 四十卷,范祖禹、孔武仲、吳安詩、豐稷、呂希哲,元祐中 同在經筵,所進講義,貫穿史傳,辭旨精贍。

紹聖元年國子司業龔原請以王雱孟子義刊板傳學者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龔原傳》:「紹聖初,召拜國 子司業,請以安石所撰《字說》《洪範傳》及子雱《論語》《孟 子義》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之文,靡然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