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敝自原始。」

高宗建炎二年九月上寫孟子於屏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己 亥,上謂宰臣曰:「近將《語》、孟治道處手寫入於絹屏。」又 曰:「《語》《孟》習之熟,真有可喜。」癸卯,內出親書坐右素屏 《旅獒》一篇,《大有》《大畜》二卦與孟子之言七篇,凡十扇, 遣中使宣示宰執。

紹興八年五月詔尹焞解孟子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尹和靖年譜》:紹興八年 四月二十日,進呈所解《論語》。五月四日,詔賜緋衣銀 魚,復被旨解《孟子》。上曰:「楊時物故,胡安國、朱震又亡, 同學之人今無存者,朕甚痛惜之。」趙鼎曰:「尹焞學問 淵源,可以繼震。」上曰:「震亦薦焞。」

按《尹和靖文集師說》:呂紫微問:「伊川退朝,納其告敕 曰:『臣本布衣,誤蒙聖聽,置之講列,無補於世。今既歸 田里,亦願只乞布衣為榮。今先生亦合乞布衣而歸, 受四品服致仕,與伊川異,何也』?」先生謂時敏曰:「居仁 責我則是,但某荷聖恩,四章不允。」復賜象簡筆墨茶 各一百,端硯、金絲匣、金鼎硯滴各一,令解《孟子》以進。 書成日,賜四品之服,當隨此上納。

紹興十二年十二月,上親寫《孟子》。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二年十二 月庚辰,上曰:「朕一無所好,惟閱書作字,自然無倦。《尚 書》《史記》《孟子》寫畢,《尚書》寫兩過,《左傳》亦節一本。」 紹興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詔以所寫《孟子》刊石國學, 仍頒賜諸路州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繫年錄》,紹興十三年十 一月丁卯,上寫《六經》《論》《孟》畢。秦檜因請刊石國學,仍 頒墨本賜諸路州學。詔可。

紹興十六年五月。上所書《孟子》。刊石畢。立於太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六年五月。 上書《論語》《孟子》。刊石立於太學之首善閣。及大成殿 後三禮堂之廊廡。一作十四年

紹興 年。吳表臣於經筵講《孟子》。上書於坐右屏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中。吳表臣於 經筵。講《孟子》。高宗書於坐右屏。

廢帝天德三年始置國子監孟子用趙岐註孫奭疏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孟子》用趙岐註。孫奭疏。「自 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世宗大定十四年國子監以孟子功扶聖教宜列孟子像於宣聖右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大定十四年,國子 監言,「兗國公,親承聖教者也。鄒國公,功扶聖教者也, 當於宣聖像左右列之。今孟子以燕服在後堂宣聖 像側,還虛一位,禮宜遷孟子像於宣聖右,與顏子相 對。改塑冠冕妝飾法服,一遵舊制。」

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譯經所進所譯《孟子》。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譯經所 進所譯《易》《書》《論語》《孟子》等書,命頒行之。」

世祖至元五年十月敕從臣錄孟子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五年十月庚寅,敕從臣禿忽 思錄《毛詩》《論語》《孟子》。」

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凡讀書必先孟子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 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 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則依所 讀之序。」

至元 年,召廉希憲問《孟子》,稱旨,上嘉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廉希憲傳》:「一日方讀《孟 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仁暴 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

文宗天曆元年廉訪使鄭允中表金履祥所著孟子集註考證上於朝

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按《儒學金履祥傳》:「履祥所 著書,曰《論語孟子集註考證》十七卷,門人許謙為益 加校定。天曆初,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於朝。」

太祖洪武 年命儒臣修孟子節文

按《明外史錢唐傳》:帝嘗覽《孟子》,至「草芥寇讎」語,輒廢 卷,謂非《孟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 敬論。唐抗疏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時廷臣無 不為唐危,帝卒鑒其誠懇,不之罪。其後配享旋復,然 卒命儒臣修《孟子》節文云。

宣宗宣德二年二月御文華殿講孟子

按《春明夢餘錄》:宣德二年丁未二月,御文華殿,講《孟 子》,至「二老歸文王」章,問伯夷、太公皆處東海而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