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儒家類》

《孟子》十一篇。

趙岐《題辭》著書七篇,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正。其文不能弘深,不與《內篇》相似。《志》云:十一篇并《外書》也。《外書》今不傳。《論衡》云:「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謂人生於天地,皆稟善性,長大與物交接,放縱悖亂,不善日以生矣。《法言》引《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說苑》《太平御覽》引「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人皆知糞其田,而不知糞其心。」《顏氏家訓》引「圖景失形」,劉知幾《史通》引「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李善注《文選》引「太山之高,參天入雲。」《史記六國表》注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漢伍被傳》引《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是紂先自絕久矣,非死之日天去之也。《藝文類聚》引滕文公葬及惠子,《諫坊記注》引「舜年五十而不失其孺子之心」,皆外書也。《說文》引《孟子》「去齊,滰淅而行,謜謜而來,孝子之心,不若是恝二女婐。」晁氏曰:按此書韓愈以為弟子所會集,非軻自作。今考於軻之書,則知愈之言,非妄發也。其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諡,如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諡。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應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見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故予以愈言為然。注:傅子云字子輿。《廣韻》云,「字子居。」 唐林謹思云:「七篇非軻自著,乃弟子共記,其言與韓愈之說同。」按後漢書及孔叢子俱作子車此作居疑誤

《馬端臨文獻通考》

《孟子》

趙岐註《孟子》十四卷。

晁氏曰:岐字臺卿,後漢人。為《章指》析為十四篇。其序云:「軻,戰國時以儒術干諸侯,不用,退與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著書七篇,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秦焚書,以其書號諸子,故得不泯絕。又為《外書》四篇。其書不能洪深,似非《孟子》本真也。」 按:韓愈以此書為弟子所會集,與岐之言不同。今考其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諡,如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諡。軻無恙時所見諸侯,不應皆前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軻始見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 後人追為之明矣。則岐之言非也。《荀子》載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弟子問之,曰:「我先攻其邪心。」 揚子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 今書皆無之,則知散軼也多矣。岐謂秦焚書得不泯絕,亦非也。或曰:豈見於外書邪?若爾,則岐又不當謂其不能洪深也。

《四註孟子》 卷。

中興藝文志題揚雄韓愈李翱熙時子四家註旨

意淺近蓋依託者

陸善經註《孟子》七卷。

《崇文總目》:「《善經》,唐人,以軻書初為七篇,因刪去趙岐《章指》與其註之繁重者,復為七篇云。」

《孟子音義》 《正義》共十六卷。

晁氏曰:皇朝孫奭等採唐張鎰、丁公著所撰,參附益其闕。古今註《孟子》者,趙氏之外,有陸善經。奭撰《正義》,以趙註為本。其不同者,時時兼取善經,如謂「子莫執中」 ,為「子」 等無執中之類。大中祥符中,書成,上於朝。

陳氏曰:舊有張鎰、丁公著為之音,俱未精當。奭方奉詔校定,撰集《正義》,遂討論音釋,疏其凝滯,備其闕遺。

《石經孟子》十四卷。

晁氏曰:皇朝席旦,宣和中知成都,刊石寘於成都學宮,云:「偽蜀時刻《六經》於石,而獨無《孟子》,經為未備。」 夫經大成於孔氏,豈有闕耶?其論既謬,又多誤字,如以頻顑為類,不可勝紀。

《五臣解孟子》十四卷。

晁氏曰:皇朝范祖禹、孔武仲、吳安詩、豐稷、呂希哲,元祐中同在經筵,所進講義,貫穿史籍。「雖文辭微涉豐縟,然觀者誠知勸講,自有體也。」

伊川《孟子解》十四卷。

晁氏曰程正叔撰

橫渠《孟子解》二十四卷。

晁氏曰:張子載撰。并《孟子統說》附於後。

《百家孟子解》十二卷。

晁氏曰:集古今諸儒自裴日休至強至賈同百餘家,解《孟子》成一編。

王安石、王雱、許允成《孟子解》共四十二卷

晁氏曰:介甫素喜《孟子》,自為之解,其子雱與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