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上為旦,日之未明為昧」;山之所宗為崇,山之首領 處為嶺,皆會意者也。三、《轉註》,謂此一字既為此義用, 又轉註為他義用也。如中正之中,轉而為中的之中; 指揮之指,轉而為指趣之指;又如行止之行,以其行 有實跡也;轉而為行實之行,又以其行當有次也;轉 而為行次之行,又以其直行不顧也;轉而為行行之 行,皆為轉註也。四、處事,謂人目為見,兩戶相向為門, 兩手合下為拜,又不見為覓,占而見之為覘,手之所 包為抱,手之所共為拱,皆直指其事而為之字者也。 五、假借,謂令長之類,一字兩用也。蓋「令」本命令,以其 能令之,借為令尹也。「長」本長幼,以其實長之,借為官 長也。又如「能」本獸也,以其最有才力,而借為才能之 能。「豪」本山中豕屬,獸之最雄傑者也,因借為豪傑之 豪。又如「理」本玉之理也,而借以為道理之理。「妙」本為 女之少妙者,而借為精妙之妙。皆為假借而用者也。 六諧聲本一字以定其形,而附他字以諧其聲也。如 「婆娑」之類是上聲下形,「霜霖」之類是上形下聲,「圍國」 之類是外形內聲。甚矣,字之不可苟也!天下之字,歸 於《六書,考文》為三重之一。古者天子常使行人正四 方之字,使同文焉,學者最不可以己意增損點畫,易 置上下也。九數:一、方田以御田疇界域,即今方量田 地畝角之法;二、粟布「以御交貿變易」,粟是米,布是錢, 謂以多少錢糴得多少穀之類。三、「裒分以御貴賤廩 稅」,此是理會官員俸祿多少之法。廩是廩祿,稅是采 地所收之稅。四、「少廣以御積幕方圓」,積幕如今倉然, 積米於中,外面遮蔽了方圓,以其器而知其多少,圓 器作如何算,方器作如何算,各有法也。五、「商功以御 工程」積實商其工程,如打土論方子,打算一方土,便 會計得合用許多人工之類。六、均輸以御遠近勞費, 均是道理,遠近之勞與費,勞是力,費是裹足也。七、盈 朒以御隱雜互見,盈是多,朒是少。數之顯者可見,隱 者不可見,至於雜則尤不可見,繇於顯者以推其隱 也。八、方程以御錯揉正圓。今作曆者用此法,謂如算 錢逐件除下零細底,截長補短,湊得齊整,便好算。如 一年十二月,有月大,有月小,日子不齊,便將閏月來 補湊也。九勾股,以御高深廣遠,橫為勾,直為股,斜為 弦,三者可互相求也。此禮、樂射御書數,名曰「六藝」,乃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事也。道 理豈是小可,豈是容易?禮,即所謂「立於禮」,樂即所謂 「成於樂」,射即所謂「射有似乎君子」,御即所謂「吾執御」 矣,書即所謂「書同文」,特為大小、偏全、生熟之不同,方 入小學。十四歲以上,古人為師者亦是粗,教以模樣, 示以綱領,未能概十分責備之耳。吾想子游稱子夏 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藉令詢以禮 樂射御書數之文,恐亦未必盡服習,不過認得小學 一半事。觀聖人教人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註文謂 《詩》《書》六藝之文,則子夏之弟子,未能人人就通六藝 也。若論晚近世之門人小子,先生倘肯語之以灑掃 應對進退,則鄙焉而不屑;問及禮、樂、射、御、書、數,并先 生亦懵焉而罔知。吾自八九歲,日侍父祖側,幸得聞 《曲禮》小學中之一二。迨弱冠閱蔡虛齋先生《蒙引》,《小 學序》中,頗考証之,但亦稍能窺其略節,曉其文義,而 不得見古人之全書也。安得親炙聖人之門牆,古人 與遊而心領神會其行事乎?抑余有感於古今之際, 有不能以盡同者,有不必以盡同者。總之扶世道者, 當為化民成俗計耳。張橫渠嘆古者聖王制禮法,修 教化,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不復古禮, 不變今樂,而欲治者遠矣。余以復古禮易,復古樂難。 古禮謂吉、凶、軍、賓、嘉,今禮不過冠、婚、喪、祭,即朱子《家 禮》一書及縉紳家各自裁定禮儀,不甚相遠,無事求 之古,而教之吉凶、軍、賓、嘉也。獨樂之作用甚大,朱註 所謂「古人之樂,聲音所以養其耳,采色所以養其目, 歌詠所以養其性情,舞蹈所以養其血脈。」《古小學》十 三,「學樂,誦詩、舞勺。」是詩、禮、樂三者一時俱習。蓋詩者, 樂之章也,故必學樂而後誦《詩》。所謂樂者,謂琴瑟壎 箎,樂之一物,漸習之而節夫詩之音律者也。古之君 子,琴瑟在御,歌詠𢘆有。之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非哀 則未嘗不歌也。當陳蔡之間,亦絃歌不輟。子夏援琴 而歌,曾參曳履而歌,「絃」「歌」二字相連,歌必葉於「絃。」歌 如是,絃亦如是,何者?《風》《雅》《頌》皆係奏之樂,仲尼編用 之。燕享祀以歌,或作之朝廷焉,或作之宗廟焉,或作 之閨門焉,或作之閭巷焉。而宗廟、朝廷、房中之樂,各 有篇章,不相淆亂。如《春秋傳》所載:昔「諸侯朝正於王, 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天子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盧弓矢千,於是乎賦《彤弓》。 又如《鹿鳴》,君所以宴嘉賓也;《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 《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各不相混。」方孔子時已說鄭 聲淫,當時諸國皆有鄭聲,聖人恐其亂雅樂,故亟欲 放之。及至後世,鐘律廢而樂失,其傳久矣。所謂樂者, 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王陽明先生起,始發 其祕,紛紛考究,欲以春夏秋冬、生長收藏四義,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