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0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九六,尚老也。《連山》用七,《歸藏》用八,尚少也。尚變之占三百八十有四,而六十四可以為一,是故以六十四乘六十四,得四千九十有六,其與《連山》《歸藏》倍一之理殊矣。

吳仁傑曰:《易》始乎伏羲,成乎文王。六十四正卦,伏羲之所作也。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文王之所作也。伏羲有正卦,有象卦,自乾至未濟,象如「天行健」 之類是也。夫子未贊《易》以前,史墨對趙𥳑子曰: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是有卦則有此象矣。如曰君子非禮勿履,則孔子所繫也。文王有爻,有覆卦,爻如《乾》初九至上九。覆卦如用九之類是已。鄭耕老曰:「《周易》二萬四千二百七字。」

李舜臣曰:「班、馬只言文王演卦,又曰『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止言包犧、文王、孔子,未嘗及周公也』。」 馬融、陸績、王肅、姚信始有周公作爻辭之說,絕不經見。孔穎達始引韓宣子見《易象》與《魯春秋》,而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為周公爻辭之證。審爾,謂周公作爻辭可也,而《春秋》又將屬之周公乎?陸九淵曰:「後世言伏羲畫八卦,文王重之為六十四」 ,其說不然。且如《周禮》,未可盡信。若筮人之言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龜筮協從,亦見于《虞書》,必非偽說。如此,則卦之重久矣。蓋伏羲既畫八卦,即從而重之,然後能通德類情,扶持天下之理。文王蓋因𦅸辭而加詳,以盡其變爾。朱子曰:「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其卦」 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繫,故繫之周。以其簡袠重大,故分為上下兩篇。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間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人。呂氏又更定著為《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之舊云。

陳淳曰:「伏羲之《易》,本無文字,始于乾而終于坤,每卦惟有六畫而已。文王千羑里乃取而衍之,始于乾坤,終于未濟,若今所傳之序。以彖辭列六十四卦之吉凶,若乾元、亨、利、貞之類是也。周公繼志述事于逐卦之爻,又分別爻義而繫之爻辭,以斷六爻之吉凶,若初九,『潛龍勿用』之類是也。以文字始著于文王、周公」 因謂之《周易》。又以𥳑帙重大分為上下經兩篇。周之衰,《易》道不明,孔子乃黜文王所繫彖上下經文之辭,若「大哉乾元」 以下等是也。曰《象上傳》,曰《象下傳》,所以釋伏羲卦之上下兩象,若「天行健」 等類,及周公所繫兩象六爻之辭,若「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等類是也。曰《繫辭上傳》,曰《繫辭下傳》,所以述文王、周公所繫卦爻辭之傳,而通論一經之大旨,上自「天尊地卑」 以下,下自「八卦成列」 以下是也。曰《文言傳》,所以申言乾坤彖象之旨,而為諸卦之例,若「元者善之長」 以下是也。曰《說卦傳》,所以詳其所未盡之意,若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 以下是也。曰《序卦傳》所以序其先後,若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以下是也。曰《雜卦傳》所以錯雜而言之。若「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以下是也。

林學蒙曰:「伏羲畫卦以寫陰陽之變化,文王、周公作卦爻辭以決天下之疑,孔子作《彖象》以推明事物當然之理,然爻畫既具而三者已備乎其中,先聖後賢互相發明耳。」

高似孫曰:「『《易》曰:『元者善之長也』,《左傳》曰:『元者體之長也』。《易》曰:『嘉會足以合禮』,《左傳》曰:『嘉德足以合禮』。」 「『善』之與體,會之與德,其字不同,其義則別。《易》之《文言》以為孔子所作,然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史作此筮乃襄公九年』二語,蓋在孔子之先也。」 胡一桂曰:「晁氏謂古者竹𥳑重大,以經為二篇,然《經》分上下,誠有至理」 《上下經》雖有三十卦、三十四卦之不同,以反對計之,各十八卦一也。《上經》反對五十二陽爻,五十六陰爻;《下經》反對五十六陽爻,五十二陰爻,二也。《上經》以四正卦為主,首乾坤而終《坎》《離》,與《先天圖》南北東西四方卦合。《下經》以二變卦為主,《震》變為《艮》,《巽》變為《兌》,首《咸》《恆》而終《既濟》《未濟》,與先天圖四維之卦合。而坎離之交不交。亦可見伏羲《先天》一圖大旨。備見于文王卦序首尾中三也。若是者。豈以竹簡重大之故耶。

熊良輔曰:「《易》卦下之辭謂之《彖》,彖曰以下謂之《彖傳》,爻下之辭謂之《象》,象曰以下謂之《象傳》。《繫辭傳》無經可附,蓋總括卦爻之大意,而云漢以來以《繫辭》名之,今謂之《繫辭》亦可。歐陽公謂非聖人作,殊不思道德性命之蘊,六經之理,皆自此出,而天地萬物之情狀亦靡所不載矣。」

吾丘衍曰:「俗儒談《易》,多鄙象數。夫乾九坤六,乾天坤地,非象數而何 ?」 又曰:「《夜遊錄》有言,彖象皆假畜獸,以彖為大豕行則俯首,一望而全體皆見,故統論一卦之體,取以喻之。象有六牙,故六爻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