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仁,吾慎此而已矣。」 帝堯曰:「吾存心于千古,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飢,曰此吾飢之也;一民或寒,曰此吾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 帝舜曰:「吾盡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見謂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謂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謂仁焉。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 此帝王大訓之存于漢者。若高帝能除挾書之律,蕭相國能收秦博士官之書,則倚相所讀者必不墜矣 。又曰:三皇之書,伏羲有《易》,神農有《本草》,黃帝有《素問》。

黃震曰:「孔安國作《書序》,明言孔子去三墳而斷自唐、虞二典為書。今信安毛漸正仲乃稱元豐七年奉使京西,得古三墳書于唐州北陽道。民間為偽,固不待辨而知,特其所以為偽,有不容不辨者。夫《三墳》雖不可復知,概以今之二典,則載事之書,後世所謂史冊之類也。今其書乃以《山墳》為第一,而指為天皇伏羲氏《連山》之《易》,以《氣墳》次之,而指為人皇;神農氏《歸藏》之《易》,以《形墳》又次之,而指為地皇軒轅氏坤乾之《易》。」 愚按:伏羲畫八卦,歷文王、孔子而成今之《易》,三才之道備焉,此外無餘蘊。《周禮》六典晚出于王莽,劉歆始有《連山》《歸藏》《周易》三者之名,意謂夏商之世各自有《易》,于義無稽,而好異者喜言之,自謂博古,已成空談,況于竊取其名為《三墳》之書,然乎否耶?山墳言君、臣、民物、陰陽、兵象,氣墳言歸、藏、生動、長育、止殺,形墳言天、地、日、月、山川、「雲氣」 ,一字各釋為一事,實皆無理。山墳綴以《姓紀》之篇,氣墳綴以《皇策》之篇,形墳綴以《政典》之篇,亦皆無理。毛漸乃以《引征》,嘗引《政典》指為證據,不知《政典》夏氏國法,非《三墳》書也。

金履祥曰:「《周官外史》固有三皇五帝之書,未聞墳典之名也。《左氏》稱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未知何書也,或當時別有異書,倚相讀之以為博耳。《書序》以堯舜有二典,遂引三墳、五典以配三皇五帝之數,證定書之原,反滋紛紛。近世有《三墳》書,云得于青城山,其書始出于張天覺家,有山墳、氣墳、形墳之名。古《易》既」 有六十四卦,安得又有三墳?龜山嘗辨其非,今婺有版本,蓋《書序說》啟其偽也。吾丘衍曰:「《三墳書》此偽本,大不可信。言辭俗繆,字法非古。《尚書》無『也』」 字,此書有之。

按:《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書,若許行為神農之言,《列子》稱黃帝之書,皆是,豈必《三墳》、五典哉?以《三墳》、五典實三皇五帝之書,本于偽孔安國《書序》也。觀杜氏注《左傳》,《墳》《典》《丘》《索》,第云「皆古書名,未嘗定為三皇五帝之書。」 足以證其非矣。至于《三墳》偽書,人知其謬,以鄭漁仲之博洽,獨信之不疑,毋乃過與?

百篇《尚書》。

卜商曰:「《書》之論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離離然若參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 墨翟曰:「昔周公旦朝,讀書百篇。」

孔臧曰:「時人惟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謂為信然不知其有百篇也。」

揚雄曰:「昔之說《書》者,序以百。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鄭康成曰:「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四十篇,《周書》四十篇。」

王肅曰: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曰《尚書》也。

劉熙曰:《尚書》,尚,上也,以堯為上始,而書其時事也。葛洪曰:「《尚書》者,政事之集也。」

司馬光曰:「《尚書》者,二帝、三王嘉言要道盡在其中,為政之成規、稽古之先務也。」

孫宜曰:「《尚書緯》言,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黃帝至堯舜不遠,堯舜至秦穆公不二千年,書至三千二百四十篇不過多耶?斯漢儒侈大之言,無足信也。」

按歐陽永叔《日本刀歌》云:「傳聞其國居大海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永叔雖有是說,而葉少蘊疑之,馬翔仲亦疑之。鄭麟趾《高麗史》:宣宗八年五月,李資義還自宋,奏云:「帝聞吾國書籍多好本,命館伴書所求」 書目錄授之,且曰:「雖有卷第不足者,亦須傳寫附來。」 《目錄》首開《百篇尚書》,而高麗未之有也。宣宗八年者,實宋元祐六年。先是,咸平中,日本僧奝然以鄭康成注《孝經》來獻,不言有《尚書》。王惲《中堂事紀》載:中統二年,高麗世子禃來朝,宴于中書省。問曰:「傳聞汝邦有《古文尚書》,及海外異書。」 答曰:「與中國不殊。」 然則高麗之書,猶夫中國之書耳。百篇《尚書》,高麗且無之,況日本乎?乃萬曆初,尚書郎葉春及上書請命,封倭使臣多方索之以歸,真無異癡人說夢矣!

又按《白虎通德論》引《尚書》文云:「咨四嶽曰:裕汝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