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廢,至和帝乃立。《周禮》。新莽已立,中興」又廢《易》。《漢書》惟 施、孟、梁丘京氏立於學官。民間又有高、費二《易》。劉向 以此中古《易》較之,惟費氏與中古《易》同,然不得立於 學官。《書》惟伏生二十八篇與偽《泰誓》行於世,至東晉 得之而後出,此西漢未知有《古六經》之意也。惟陳存 中《漢制》,參稽六經論,發得此意甚出。如曰「張霸百兩 篇《書》,后氏《曲臺禮》,趙」賓小數書《易》,得與孔壁所藏互 相錯雜,而韓嬰《內外傳詩》,又與齊魯殊,終漢之世,不 得旌別而淑慝之,而隸之學官。施孟《梁丘易》。古文費氏未立 學官公羊、《穀梁春秋》左氏至平帝立又廢至和帝乃立之歐陽大、《小夏侯 書》。孔傳至東晉始出安國將獻以巫蠱難,故不顯。而劉向校 書,始得其所謂《左氏》而好之。夫子刪定為百王法,漢 之君臣皆不得見,又將何以講明乎?雖表章以後,殘 編斷簡,稍稍益出,而當時諸儒不能為之辨明,訛以 傳訛,莫或釐正,遂至朝綱不立,國史失書,而輿服有 志,迄東都而後論定。豈《六經》誤之耶?後之君臣,銳意 復古,而不能詳考真偽,故其所依據者皆非也。凡《輿 服志》所載,如車輿弁冕之制,所謂采《周官》《禮記》及《尚 書》以為之裁酌者,皆永平以後之事。此惓惓於漢者 所以不足乎前之歎也。夫周之禮樂庶事備具,其詳 見於《周官》,而漢之博士獨不肄習,雖有學者亦不甚 顯,則漢固未知有古,六經又安知有制度邪?

《六經古文辨》

古文之別十有三,而科斗者特水蟲也。

《科斗》,《高辛》古文《穗書》,神農古文《垂雲》,黃帝古文《鳥跡》,《黃帝時》,《蒼頡》古文《鸞鳳》,少昊古文《科斗》,《高辛》古文《龜書》,堯古文《鐘鼎》,夏后氏古文《薤葉》,商時,務光古文《魚書》,《文王》古文《象形》,《周六書》古文《迴鸞書》,《虎書》,文王時,《史佚》古文《填象》,《墳書》,周媒氏作此二書古文。

古文之體不一,漢儒總謂之科斗。今之所謂古文者, 有上古之文,科斗之類是也;有中古之文,史籀《大篆》 是也;有隸古之文,孔安國以隸存古是也:皆謂之古 文。《易》之興也,有施、孟、梁丘、許慎以孟氏得古文之正。 考之劉向,則以三家脫去「悔亡」「無咎」之語,獨取費氏 得古文之正。今之《易》行於世,費氏《易》也。要之孟氏、費 氏皆中古之文,非上古之文也。《書》之出也以古文,孔 安國之隸存古,寫之竹簡,故曰「隸古。」至明皇不好隸 古書,改古文之文,從今之文,謂之《古文尚書》。要之,孔 氏古文以隸存古,亦非上古之文也。《禮經》得於魯淹 中及孔氏學七十餘篇,河間王獻之、劉向校其書,著 為《別錄》,而其文不同矣。至於《詩》,則毛、韓二家得古文 之正,如「逶迤」、「郁夷」之類,「噫嘻」、「綠衣」之文,皆非諸家所 能及也。《春秋》惟左氏得古文之正,如郭公之闕文,仍 叔之異文,亦皆非諸家所能及也。古今之文相揉,漢 世已然,不特今也,故許慎《說文》用隸書為正,皆不合 孔氏《古文》,至有以李斯《倉頡篇》為倉頡之書者,有以 秦之時蟲書為科斗之書者,況責之以《六經》之文乎? 許慎氏亦不識古文。晉太康中,盜發魏襄王冢,得策 書十萬餘言。古文亦有數種,其一篇論楚事,最為工 妙,時人多好之。

《六經字音辨》

古人制字,非直紀事而已,亦以齊天下不齊之音俟 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素乎之聲,此齊人之語 也,而載於《國風》之詩。「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灰 如」之聲,此山西之語也,而見於《大易》之書。聲音之不 齊,雖聖賢有不所免,而況欲以一言而盡律古今天 下之言語乎?此《六經音辨》之所由作也。《六經》之言,有 出於《方言》,古今不變者。「贖刑」之贖,北方之音也。至今 河朔人謂「贖」為「樹罷」音擺吳之音也。至今吳人謂「罷」為 擺瘍醫之「祝藥」云。祝音咒鄭康成謂祝為注,齊言也,至 今齊人謂祝為注。《尚書》,秦之官名也,今謂之《尚書》;以 尚為常,秦音也,至今秦人以尚為常。此聲音之異,雖 不變也。有古文無反切,而平仄皆通用者。古文字少, 率多假借音,無反切而平仄皆通用,如卿雲之為慶 雲,咎繇之為皋陶之類,字皆平仄不同也。有古文不 通,今多緣字以起義者,如《公羊》說「會」為最,「暨」為及,暨 暨猶「汲汲」之類,《孟子》謂「仁者人也」,《禮記》謂「禮者體也, 義者宜也」,如此類甚多。蓋上世之書,無文字可傳,但 口授而已。或以竹簡寫之,家藏不過幾本,此文所以 不通乎古也。有隨方訓釋,取舍不同者,土音不同而 訓詁亦異。吳、楚傷於輕淺,燕、趙傷於重濁,秦、隴則去 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是以熊安生本朔人,則多 用北音;陸德明本吳人,則多從吳音;鄭康成本齊人, 則多收齊音。若夫楚音以來為黎,陸氏之音衛也,亦 以來為黎;楚音以「野」為汝,陸氏之音衛也,亦以野為 汝,則非也。故鄭注《經》字有不安,有曰當作當為之語, 有曰讀作讀如之語,而不敢輕改聖賢之字。揚雄作 《方言》曰:「秦晉之逝,齊之徂,魯之適,均為往之義也;齊 魯之允,宋衛之洵,荊吳淮泗之展,均為信之義也。」如 此,則六經之文字雖不同,音各有異,而義歸於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