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曰:「古人制字,非直紀事而已,亦以齊天下不齊之音

也。」

《六經註疏辨》

鄭康成用功於六經深矣,而後世獨取《周禮》《禮記》《毛 詩》,何也?鄭嘗註《書》矣,而為偽《泰誓》作註,此所以見廢。 鄭嘗註《易》矣,以重卦出於神農,而學者不之信也。大 抵鄭氏學長於《禮》,而深於經制,故先註《禮》而後箋《詩》。 至於訓詁,又欲以一一求合於《周禮》,此其所以失也。 如註定之方中,「騋牝三千」,則舉天子之制十有二閑。 如註《采𦬊》「其車三千」,則舉《司馬法》兵車之數;如註《甫 田》「歲取十千」,則舉井田一成之制;如注《棫樸》;「六師及 之」,則曰「殷末之制,未有《周禮》。」如此之類,則束縛太過, 不知詩人一時之言,不可一一牽合也。康成長於禮, 以禮言《詩》,過矣。若夫鄭之註《周官》,以涇渭為二水;至 箋《公劉》,則以芮、鞠為水;內註《禮記》,以「維申及甫」為仲 山甫「泮宮」,謂頒教政之宮。至箋《詩》則以「甫侯」為呂侯, 「頖宮」為「學宮」,出於一人而為二說。蓋由註《禮》之時,未 見《毛詩》;箋《詩》之時,註《禮》已行,不可追改;箋《詩》之時,方 悟註《禮》之失,安知他日不悟箋《詩》之失乎?

右註

唐貞觀中,孔穎達奉詔撰《五經正義》,與馬嘉運等參 議,於《禮記》《毛詩》取鄭,於《尚書》取孔《傳》,於《易》取王弼,於 《左氏》取杜預。自《正義》作,而諸家之學始廢,獨疑周、孔、 《儀禮》非周公書,不為義疏。其後永徽中,賈公彥始作 《儀禮》《周禮義疏》,本朝真宗又詔邢昺校定《周禮》《儀禮》 《公羊》《穀梁正義》,於是《九經》之義疏始備。仁宗朝,歐陽 文忠公上言曰:「自唐太宗詔名儒定《九經正義》,通年 以來著為定論,不本《正義》者為異說。然所載既博,所 擇不精,多引讖緯之書以相離亂,異乎《正義》之名。臣 欲乞特賜詔諸巨儒學官悉取《九經》之疏,刪去讖緯 之文,使經義純一,無所駁雜,其用功至多,為益最大。 使歐陽刪定《正義》,必有大可觀者。惜」乎其不果行也。

右疏

《詩書逸篇猶存於春秋之世》

「僖二十三年趙衰賦河水」,則《春秋》之世,其詩猶存,今 亡矣。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則《春秋》之世,其書 猶存今亡矣。曾見洪邁舊日為三山教時,林少穎為 《書學論》,講「帝釐上土」數語,曰:「『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 之所以可言也;不知為不知,九共、槁飫』,略之可也。」林 公有《書解》行於世,而無此語,故吾與表而出之。予亦 曰:知之為知之,《三百篇》之所以為可言也;不知為不 知。《由庚》《華黍》,略之可也。必欲強說,則如序詩者曰:「《白 華》,孝子之潔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由庚》,萬 物各由其道也;《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三百篇》之 詩,未嘗以「命篇」二字取義,序詩者何以知其然乎?

《讀詩易法 乾第一爻 關雎第一句》

淵乎《詩》。《易》之為書也,有天下難明難象之理焉,不可 以口舌求訓詁盡也。且如乾之初九第一句曰:「潛龍 勿用」,是《乾》之初九一事物也。其在天地人蟲之內,天 地人蟲之外,其象如「潛龍勿用」,不可以千萬計也,皆 《乾》之初九爻所統說也。如必曰「潛龍」然後可以象乾 之初九,他無預焉,未可以語《易》也。《詩三百篇》第一句 曰:「關關睢鳩,后妃之德也。」是作詩者一時之興,所見 在是,不謀而感於心也。凡興者,所見在此,所得在彼, 不可以事類推,不可以理義求也。興在鴛鴦,則鴦鴛 在梁可以美后妃也;興在鳲鳩,則「鳲鳩在桑」可以美 后妃也;興在黃鳥在桑扈,則綿蠻黃鳥,「交交」「桑扈」,皆 可以美后妃也。如必曰《關雎》,然後可「以美后妃,他無 預焉,不可以語《詩》也。故舉《詩易》第一句以明之。」

《讀詩書春秋法》魯頌 秦誓

唐陸龜蒙曰:「六經之中,有經有史,區而別之,《禮》《詩》《易》 為經,《書》與《春秋》為史爾。史何假必視孟堅、子長,然後 謂之史。由是觀之,溫習者事跡彰,罕讀者事跡晦,讀 之疏數,在辭之高下,理必然也。試以《秦誓》《魯頌》言之, 有或問者曰:『魯僖公、秦穆公之賢,孰與齊桓、晉文?彼 必曰不如也,《詩》有《魯頌》,即《春秋》所書之僖公也,《書》有』」 《秦誓》,即《春秋》所書之穆公也。二公列在《春秋》,仰視桓、 文,殆不可及。至附麗於《詩》《書》,則盛德洪業炳炳焉與 禹、湯、文、武、成、康宣揚其光,何耶?大抵溫習者事跡彰, 罕讀者事跡晦。讀之疏數,在辭之高下,理必然也。魯 之頌、秦之誓,幸而得見於《詩》《書》,學者自少小讀之,入 於其耳,著於其心,其功烈與《詩》《書》相表裏,豈非魯僖 秦穆之幸與!

鄭樵通志

《秦不絕儒學論二篇》

「陸賈,秦之巨儒也;酈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孫通,秦時 以文學召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二世,召博士諸儒 生三十餘人而問其故,皆引《春秋》之義以對」,是則秦 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況叔孫通降漢時,自有 弟子百餘人,齊魯之風,亦未嘗替。故項羽既亡之後, 而魯為守節禮義之國。則知秦時未嘗廢儒,而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