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2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牆。儉又諫。上答曰: 「吾欲令後世無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創,儉識舊 事,問無不答。上歎曰:「《詩》云:『維嶽降神,生甫及申』。今亦 天為我生儉也!」其年,儉固請解選,見許,加侍中,固讓, 復散騎常侍。上曲宴群臣數人,各使效伎藝。褚淵彈 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季歌《子夜》,張敬兒舞,王敬則 拍張。儉曰:「臣無所解,唯知誦書。」因跪上前,誦相如《封 禪書》。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後上使陸澄 誦《孝經》,自仲尼居而起。儉曰:「澄所謂博而寡要,臣請 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張子布更覺非奇 也。」上崩,遺詔以儉為侍中、尚書、左鎮軍將軍。永明二 年,領國子祭酒。三年,領太子少傅。是歲,省總明觀,于 儉宅開學士館,悉以四部書充儉家。又詔儉以家為 府。四年,以本官領吏部。儉長《禮》學,諳究朝儀,每博議 證引,先儒罕有其例。八坐丞郎,無能異者。令史諮事, 賓客滿席。儉應接銓序,傍無留滯,十日一還學。監試 諸生,巾卷在庭,劍衛令史,儀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 幘簪。朝野慕之,相與放效。儉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 相,唯有謝安。」蓋自比也。世祖深委仗之,士流選用,奏 無不為。五年,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七年,改領中書 監,參掌選事。其年疾,上親臨視。薨,年三十八。詔贈太 尉,侍中、中書監、公如故,諡文憲。公儉寡嗜慾,唯以經 國為務。車服塵素,家無遺財。手筆典裁,為當時所重。 撰《古今喪服集記》并文集,並行于世。

劉瓛

按《南齊書劉瓛傳》:「瓛字子珪,沛國相人,晉丹陽尹惔 六世孫也。祖弘之,給事中。父惠,治書御史。瓛初,州辟 祭酒、主簿,宋大明四年,舉秀才。兄璲亦有名,先應州 舉。至是別駕東海王元曾與瓛父惠書曰:『此歲賢子 充秀,州閭可謂得人』。除奉朝請,不就。少篤學,博通五 經,聚徒教授,常有數十人。太祖踐祚,召瓛入華林園」 談語,謂瓛曰:「吾應天革命,物議以為何如?」瓛對曰:「陛 下誠鑒前軌之失,加之以寬厚,雖危可安;若循其覆 轍,雖安必危矣。」既出,帝顧謂司徒褚淵曰:「方直乃爾, 學士故自過人。」上欲用瓛為中書郎,使吏部尚書何 戢喻旨曰:「上欲以鳳池相處。」瓛曰:「平生無榮進意。」後 以母老闕養,拜彭城郡丞。武陵王曄為會稽太守,上 欲令瓛為曄講。除會稽郡丞,學徒從之者轉眾。瓛姿 狀纖小,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 業。性謙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遊詣故人,唯一門生 持胡床隨後,主人未通,便坐問答。居在檀橋,瓦屋數 間,上皆穿漏。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青溪」焉。竟陵 王子良表世祖為瓛立館,以揚烈橋故主第給之。未 及徙居,病卒。門人受學,並弔服臨送,時年五十六。梁 天監元年,為瓛立碑,諡曰貞簡先生。所著文集,皆是 禮義,行於世。初,瓛講《月令》畢,謂學生嚴植曰:「江左以 來,陰陽律數之學廢矣。吾今講此,曾不得其髣髴。」時 濟陽蔡仲熊禮學博聞,謂人曰:「凡鍾律在南,不容復 得調平。」昔五音金石,本在中土。今既南來,土氣偏陂, 音律乖爽,瓛以為然。

陸澄

按《南齊書陸澄傳》:「澄字彥淵,吳郡吳人也。祖卲,臨海 太守。父瑗,州從事。澄少好學,博覽無所不知,行止坐 眠,手不釋卷。起家太學博士。宋泰始初,為尚書殿中 郎,轉通直郎,兼中書郎,尋轉兼左丞。泰始六年,詔皇 太子朝賀,服袞冕九章。澄與儀曹郎丘仲起議,服冕 以朝,實著經文,奏除六冕,漢明還備。魏晉以來,不欲 令臣下服袞冕,故位公者加侍官。今皇太子禮絕群 后,宜遵聖王盛典,革近代之制。」尋轉著作正員郎,兼 官如故。永明元年,轉度支尚書,尋領國子博士。時國 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糜氏、《穀梁》、鄭元、《孝 經》。澄謂尚書令王儉曰:「《孝經》、小學之類,不宜列在帝 典。」乃與儉書曰:「《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彌天地之道, 通萬物之情。自商瞿至田何,其間五傳,年未為遠,無 訛雜之失。秦所不焚,無崩壞之弊。雖有異家之學,同 以象數為宗,數百年後,乃有王弼。王濟云:弼所悟者 多,何必能頓廢前儒?若謂《易》道盡於王弼,方須大論, 意者無乃仁智殊見,四道異傳,無體不可以一體求, 屢遷不可以一遷執也。晉太興四年,太常荀崧請置 《周易》鄭元注博士,行乎前代,於時政由王、庾,皆儁神 清識,能言元遠。捨輔嗣而用康成,豈其妄然?泰元立 王肅,《易》當以在元弼之間。元嘉建學之始,元、弼兩立。 逮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置王,意在貴元,事成敗儒。今 若不大弘儒風,則無所立學。眾經皆儒,惟《易》獨元,元 不可「棄,儒不可缺,謂宜並存,所以合無體之義。且弼 于注《經》中已舉《繫辭》,故不復別注。今若專取弼《易》,則 《繫》說無注。《左氏》泰元取服虔而兼取賈逵《經》。服《傳》無 經,雖在注中,而傳又有無經者故也。今留服而去賈, 則《經》有所闕。」案杜預注傳,王弼注《易》,俱是晚出,並貴 後生。杜之異古,未如王之奪實,祖述前儒,特舉其違。 又《釋例》之作,所引惟深。《穀梁》。泰元舊有糜信注,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