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2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桂陽太守。父勇惠,齊太子家令、冗從僕射。懋少孤, 性至孝,居父執憂喪過禮,篤志好學,為州黨所稱。十 四入太學,受《毛詩》。旦領師說,晚而覆講,座下聽者常 數十百人。因撰《風雅比興義》十五卷,盛行於世。尤曉 故事,稱為儀注之學。文惠太子聞而召之,侍講於崇」 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兼國子博士,與司馬 褧同志友善,僕射江祏甚推重之,號為「經史。」笥天監 初,參詳五禮,除兼著作郎,待詔文德省。時有請封會 稽禪國山者,高祖雅好禮,因集儒學之士,草《封禪儀》, 將欲行。懋以為不可,因建議,詔從之。凡禮儀多刊正。 中大通三年,皇太子召諸儒參錄《長春義記》。四年,拜 中庶子。卒,年六十九。撰《述行記》四卷,有集十五卷。

王承

按《梁書王承傳》:「承字安斯,僕射暕子。七歲通《周易》,選 補國子生。年十五,射策高第。累遷中書黃門侍郎,兼 國子博士。時以文學相尚,罕以經術為業,惟承獨好 之,發言吐論,造次儒者。在學訓諸生,述《禮》《易》義。大通 五年,轉國子祭酒,出為東陽太守。卒諡曰章子。」

伏曼容

按《梁書儒林伏曼容傳》:「曼容字公儀,平昌安丘人。曾 祖滔,晉著作郎。父引之,宋司空主簿。曼容早孤,與母 兄客居南海。少篤學,善《老》《易》,倜儻好大言。常云:『何晏 疑《易》中九事,以吾觀之,晏了不學也。故知平叔有所 短,聚徒教授以自業。為驃騎行參軍。宋明帝好《周易》, 集朝臣於清暑殿講,詔曼容執經。曼容素美風采,帝』」 𢘆以方嵇叔夜,使吳人陸探微畫叔夜像以賜之。遷 司徒參軍。袁粲為丹陽尹,請為江寧令,入拜尚書外 兵郎。昇明末,為輔國長史、南海太守。齊初,為通直散 騎侍郎。永明初,為太子率更令,侍皇太子講。衛將軍 王儉深相交好,令與河內司馬憲、吳郡陸澄共撰《喪 服義》,既成,又欲與之定禮樂,會儉薨,遷中書侍郎、大 司馬諮議參軍,出為武昌太守。建武中,入拜中散大 夫。時明帝不重儒術,曼容宅在瓦官寺東,施高坐於 聽事,有賓客輒升高坐為講說,生徒常數十百人。梁 臺建,以曼容舊儒,召拜司馬,出為臨海太守。天監元 年,卒官,時年八十二。為《周易》《毛詩》《喪服集解》《老》《莊》《論 語義》。子暅,在《良吏傳》。

何佟之

按《梁書儒林何佟之傳》:「佟之字士威,廬江灊人,豫州 刺史惲六世孫也。祖劭之,宋員外散騎常侍。父歆,齊 奉朝請。佟之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彊力專精,手不輟 卷,讀《禮論》二百篇,略皆上口。時太尉王儉為時儒宗, 雅相推重。起家揚州從事,仍為總明館學士,頻遷司 徒車騎參軍事,尚書祠部郎。齊建武中,為鎮北記室」 參車,侍皇太子講,領丹陽邑中正。時步兵校尉劉瓛、 徵士吳苞皆已卒,京邑碩儒,唯佟之而已。佟之明習 事數,當時國家吉凶禮則,皆取決焉,名重於世。歷步 兵校尉,國子博士,尋遷驃騎諮議參軍,轉司馬。永元 末,京師兵亂,佟之常集諸生講論,孜孜不怠。中興初, 拜驍騎將軍。高祖踐阼,尊重儒術,以佟之為尚書左 丞。是時百度草創,佟之依禮定議,多所裨益。天監二 年,卒官,年五十五。高祖甚悼惜,將贈之官。故事,左丞 無贈官者,特詔贈黃門侍郎,儒者榮之。所著《文章禮 義》百許篇。子朝隱、朝晦。

范縝

按《梁書儒林范縝傳》:縝字子真,南鄉舞陰人也。晉安 北將軍汪六世孫。祖璩之,中書郎。父濛,早卒。縝少孤 貧,事母孝謹。年未弱冠,聞沛國劉瓛聚眾講說,始往 從之,卓越不群而勤學,瓛甚奇之,親為之冠。在瓛門 下積年,去來歸家,恆芒屩布衣,徒行於路。瓛門多車 馬貴游,縝在其門,聊無恥愧。既長,博通經術,尢精《三 禮》。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士友所安,唯與外弟蕭 琛善。琛名曰《口辯》,每服縝簡詣。起家齊寧蠻主簿,累 遷尚書殿中郎。永明年中,與魏氏和親,歲通聘好,特 簡才學之士以為行人。縝及從弟雲、蕭琛、琅邪顏幼 明、河東裴昭明相繼將命,皆著名鄰國。於時竟陵王 子良盛招賓客,縝亦預焉。建武中,遷領軍長史,出為 宜都太守,母憂去職,歸居於南州。義軍至,縝墨絰來 迎,高祖與縝有西邸之舊,見之甚悅。及建康城平,以 縝為晉安太守,在郡清約,資公祿而已。視事四年,徵 為尚書左丞。縝去還,雖親戚無所遺,唯餉前尚書令 王亮。縝仕齊時,與亮同臺為郎,舊相友,至是亮被擯 棄在家,縝自迎王師,志在權軸,既而所懷未滿,亦常 怏怏,故私相親結以矯時云。後竟坐亮徙廣州,語在 《亮傳》。初,縝在齊世,嘗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釋教, 而縝盛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 富貴?何得有貧賤?」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 一枝俱開,一蔕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 上,自有關籬牆落於溷糞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 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 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縝退論其理,著《神滅論》曰:「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