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2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五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九

  陳

  周弘正      袁憲

  姚察       蕭濟

  沈文阿      沈洙

  戚袞       鄭灼

  張崖       陸詡

  沈德威      賀德基

  全緩       張譏

  顧越       龔孟舒

  沈不害      王元規

  陸慶

經籍典第三百三十五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九

周弘正

按《陳書周弘正傳》,「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晉光祿 大夫顗之九世孫也。祖顒,齊中書侍郎,領著作。父寶 始,梁司徒祭酒。弘正幼孤,及弟弘讓、弘直俱為叔父 侍中護軍捨所養。年十歲,通《老子》《周易》,捨每與談論, 輒異之曰:『觀汝神情穎悟,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出 吾右』。河東裴子野深相賞納,請以女妻之。十五,召補」 國子生,仍於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以季春入 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博士到洽議 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表, 無俟策試。」起家梁太學博士。晉安王為丹陽尹,引為 主簿。出為鄴令。丁母憂去職。服闋,歷曲阿、安吉令。普 通中,初置司文義郎,直壽光省,以弘正為司義侍郎。 大通二年,梁昭明太子薨,其嗣華容公不得立,乃以 晉安王為皇太子。弘正乃奏《記》曰:「竊聞撝謙之象,起 於羲、軒爻畫;揖讓之源,生於堯、舜禪受。其來尚矣,可 得而詳焉。夫以廟、堂、汾水,殊途而同歸;稷、契、巢、許,異 名而一貫,出者稱為元首,處者謂之外臣,莫不內外 相資,表裡成治。斯蓋」萬世同規,百王不易者也。暨于 三王之世,寖以陵夷,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乃至七國 爭雄,劉項競逐,皇漢扇其俗,有晉揚其波,謙讓之道 廢,多歷年所矣。夫文質遞變,澆淳相革,還樸反古今 也。其時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將聖,聰明神武,百辟 冠冕,四海歸仁。是以皇上發德音,下明詔,以大王為 國之「儲副,乃天下之本焉。雖復夏啟周誦,漢儲魏兩, 此數君者,安足為大王道哉!」意者願聞殿下抗伯夷 上仁之義,執子臧大賢之節,逃玉輿而弗乘,棄萬乘 如脫屣,庶改澆競之俗,以大吳國之風。古有其人,今 聞其語。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能使無為之化,復興 于邃古,讓王之道,不墜於來葉。豈不盛歟!「豈不盛歟! 弘正陋學書生,義慚稽古,家自汝、潁,世傳忠烈。先人 決曹掾燕,抗辭九諫,高節萬乘,正色三府。雖盛德之 業將絕,而狂直之風未墜,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 如使芻言野說,少陳於聽覽,縱復委身烹鼎之下,絕 命肺石之上,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其抗直守正,皆此 類也。累遷國子博士。時於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 講授,聽者傾朝野焉。弘正啟梁武帝《周易疑義》五十 條,又請釋乾坤二繫曰:「『臣聞《易》稱立象以盡意,繫辭 以盡言,然後知聖人之情幾可見矣。自非含微體極, 盡化窮神,豈能通志成務,探賾致遠?而宣尼比之桎 梏,絕韋編於漆字;軒轅之所聽熒,遺元珠於赤水』。伏 惟陛下,一」日萬機,匪勞神於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 於天真。聖智無以隱其幾深,神明無以淪其不測。至 若爻畫之苞於六經,文辭之窮於兩繫,名儒劇談以 歷載,鴻生扺掌以終年。莫有試遊其藩,未嘗一見其 涘。自制旨降談,裁成《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渙曾冰於 幽谷。臣親承音旨,職司宣授,後進詵詵,不無傳業。但 乾坤之蘊未剖,繫表之玅莫詮,使一經深致,尚多所 惑。臣不涯庸淺,輕率短陋,謹與受業諸生清河張譏 等三百一十二人,于乾坤二繫,象爻未啟,伏願聽覽 之閑,曲垂提訓,得使微臣鑽仰,成其篤習。後昆好事, 專門有奉。自惟多幸,懽沐道於堯年,肄業終身,不知 老之將至。天尊不聞,而冒陳請,「冰谷寘懷,罔識攸厝。」 詔答曰:「設卦觀象,事遠文高,作《繫》表言,辭深理奧。東 魯絕編之思,西伯幽憂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聖。自 商瞿稟承,子庸傳授,篇簡湮沒,歲月遼遠。田生表菑 川之譽,梁丘擅瑯琊之學,代郡范生,山陽王氏,人藏 荊山之寶,各盡元言之趣,說或去取,意有詳略。近搢 紳之學,咸有稽疑,隨答所問,已具別解。知與張譏等 三百一十二人,須釋《乾坤文言》及二繫,萬機小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