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二卷目錄

 經學部藝文二

  答滕德章書        宋朱熹

  答詹帥書一         前人

  答詹帥書二         前人

  與詹帥書三         前人

  答潘文叔          前人

  跋朱文公帖        真德秀

  跋湯士恭手書諸經      前人

  跋包敏道講義        前人

  京兆府學石經記       黎持

  代守臣謝賜御書周易尚書表 湯思退

  會試策問         元虞集

  進十三經註疏疏     明葉向高

  漢儒專經議        王家屏

  石經賦           貝瓊

  德陽縣儒學復古經樓碑記  樊鼎遇

  尊經閣記          錢溥

  重建尊經閣記        劉珝

  淮安尊經閣記       陳文燭

  擬翰林學士胡廣等進四書五經大全表

                程文

  擬宋頒九經於州縣學校儒臣謝表

                程文

  擬進十三經註疏表      程文

 經學部藝文三

  麟趾殿          周庾信

  詠經           唐李嶠

  嘲魯儒           李白

  太學創制石經       薛有識

  和景仁試明經大義有感  宋歐陽修

  經筵大雪不罷講二首    呂希哲

  寄題瀏陽李氏遺經閣二首   朱熹

  醉經齋為虞卿麻長官賦   金周昂

  醉經齋         宇文虛中

  即事            蔡珪

  味經堂詩         元虞集

  尊經堂詩          柳貫

  明仁殿進講五首      貢師泰

  鄭國公常茂等授經大本堂詩 明魏觀

  又大本堂詩         前人

  八月二日經筵紀事      楊慎

  庚子三月八日奉命充經筵講官有感賦十韻

                黃佐

經籍典第三百六十二卷

經學部藝文二

《答滕德章書》
宋·朱熹

到官既久,聞學政甚修,想見橫經之暇,亦自不妨進 修之益也。熹衰病益侵,無足言者。鄉在彼刊得《四經》 四子,當時校勘,自謂甚子細,今觀其間,乃猶有誤字。

如《書禹貢》「厥貢羽毛」 之「羽。」 誤作「禹」 字。《詩下武》「三后在天」 之「三」 誤作「王」 字。

今不能盡記,或因過目遇有此類,幸令匠人隨手改 正也。《古易音訓》最後數版,有欲改易處,今寫去所欲 全換者兩版,并第三十四版之末行五字,此已是依 元版大小及行字疏密寫定,今但只令人依此寫過 看,令不錯誤,然後分付匠人改之為佳。此只是修改 舊版,但密為之,勿以語人,使之如不聞者乃佳。若與 人商量。必有以偽學相沮難。反致傳播者。此不可不 戒也。

《答詹帥書一》
前人

熹向蒙下喻,欲見諸經鄙說,初意淺陋,不足薦聞,但 謂庶幾因此可以求教,故即寫呈,不敢自匿。然亦自 知其間必有乖繆,以失聖賢本指,誤學者眼目處,故 嘗布懇,乞勿示人。區區此意,非但為一時謙遜之美 而已也,不謂誠意不積,不能動人。今辱垂喻,乃聞已 遂刊刻,聞之惘然,繼以驚懼。向若預知遣人抄錄之 意,已出於此,則其不敢承命,固已久矣。見事之晚,雖 悔莫追。竊惟此事利害,如前所陳,所繫已不細矣。又 況賤跡方以虛聲橫遭口語,玷黜之禍,上及前賢,為 熹之計。政使深自晦匿,尚恐未能免禍。今侍郎丈乃 以見愛之深,衛道之切,不暇以消息盈虛之理推之, 至為刻畫其書,流布遠近,若將以是與之較彊弱、爭 勝負者,熹恐其未能有補於世教,而適以重不敏之 罪,且於門下亦或未免分朋樹黨之譏。蓋未論東京 禁錮、白馬、清流之禍,而近世程伯禹、洪慶善之事亦 可鑒矣,豈可遽謂今之君子不能為前日之一德大 臣耶?況所說《經》,固有嫌於時事而不能避忌者。如中庸九 經之類「指為訕上,而加以刑誅,亦何不可乎?去歲建昌 學官偶為刻舊作《感興詩》,遂為諸生注釋,以為謗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