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蘇州府志》:「陸倕少勤學,所讀一遍,必誦于口。嘗借人 《漢書》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寫還之」,略無遺脫。昭明太 子愛賢好士,倕與殷芸等同見賓禮于樂賢堂 珍珠船梁,有僧南渡,賫一葫蘆,有《漢書》班固真本,宣 城太守蕭琛得之,謂之《瓠史》。按此條瓠史二字甚新雖其事已見蕭琛傳並

附此以備覽

《陳書韋載傳》:「載少聰慧,篤志好學。年十二,隨叔父稜 見沛國劉顯,顯問《漢書》十事,載隨問應答,曾無疑滯。 及長,博涉文史,沉敏有器局。」

《虞荔傳》:「荔弟寄,字次安,時陳寶應據閩中,得寄甚喜。 承聖元年,除和戎將軍中書侍郎,愛其才,每欲引寄 為僚屬,委以文翰,寄因辭獲免。及寶應潛有逆謀,嘗 令左右誦《漢書》,臥而聽之。至蒯通說韓信曰:『相君之 背,貴不可言』。寶應蹶然起曰:『可謂智士』。寄正色曰:『覆 酈驕韓,未足稱智,豈若班彪王命識所歸乎』?」寄知寶 應不可諫。慮禍及己。乃為居士服以拒絕之。

《姚察傳》:太建初,補宣明殿學士,除散騎侍郎左通直, 尋兼通直散騎常侍,報聘于周。江左耆舊先在關右 者,咸相傾慕。沛國劉臻竊于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餘 條,並為剖析,皆有經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 所著《漢書》三十卷,說林十卷,行于世。

《陸瓊傳》:「瓊第三子從典,篤好學業,博涉群書,於班史 尤所屬意。」

《蘇州府志》:「陸慶字士季,從同郡顧野王學班氏《漢書》。 仕陳桂陽王府左常侍。」

《魏書崔元伯傳》:「太祖曾引元伯講《漢書》,至婁敬說漢 祖欲以魯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歎者良久。是以諸 公主皆釐降於賓附之國,朝臣子弟,雖名族美彥,不 得尚焉。」

《北齊孝昭帝本紀》:「帝所覽文籍,源其指歸,而不好辭 彩。讀《漢書》至《李陵傳》,恆壯其所為焉。」

《邢卲傳》:「卲字子才,少在洛陽,會天下無事,與時名勝 專以山水遊宴為娛,不暇勤業。嘗因霖雨,乃讀《漢書》, 五日略能遍記之。後因飲謔倦方,廣尋經史,五行俱 下,一覽便記,無所遺忘。」

《顏氏家訓》:「東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讀班固《漢書》,苦 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 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

《隋書楊汪傳》:汪少凶疏,好與人群鬥,拳所毆,無不顛 踣。長更折節勤學,專精《左氏傳》,通《三禮》。解褐周冀王 侍讀,王甚重之,每曰:「楊侍讀德業優深,孤之穆生也。」 其後問禮於沈,重受《漢書》於劉臻,二人推許之曰:「吾 弗如也。」由是知名。

《于仲文傳》:「仲文撰《漢書刊繁》三十卷,《略覽》三十卷。」 《李密傳》:「密師事國子助教包愷,受《漢書》,勵精忘倦,愷 門徒皆出其下。」

《儒林傳》:「蕭該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並通大義,尤精 《漢書》,甚為貴遊所禮。後撰《漢書》及《文選音義》,咸為當 時所貴。」

包愷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尤稱精究大業中為國 子助教於時。《漢書》學者以蕭包二人為宗匠聚徒教 授著錄者數千人。

《文學傳》:「劉臻精於《漢書》,時人稱為漢聖。」

《隱逸傳》:崔廓子賾字祖濬,開皇初,射策高第,授校書 郎。大業四年,從駕登太行山,詔問賾曰:「『何處有羊腸 坂』,賾對曰:『臣按《漢書地理志》,上黨壺關縣有羊腸坂。 帝曰:『不是』。又答曰:『臣按皇甫士安撰《地書》云:太原北 九十里有羊腸坂』。帝曰:『是也』。因謂牛弘曰:『崔祖濬所 謂問一知二』』。」

《蘇州府志》:「隋張沖郡人。撰《前漢音義》,為漢王侍讀。」 《唐書李密傳》:「父寬,隋上柱國,蒲山郡公。密以蔭為左 親衛府大都督。煬帝見之,謂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 小兒為誰』?曰:『蒲山公李寬子密』。帝曰:『此兒顧盻不常, 無入衛』。它日,述諭密曰:『君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事 三衛間哉』?密大喜,謝病去,感厲讀書,聞包愷在緱山, 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 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 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

《姚思廉傳》:「思廉本名簡,以字行。陳吏部尚書察之子。 思廉少受《漢書》於察,盡傳其業。寡嗜欲,惟一于學,未 嘗問家人生資。」

《姚班傳》:曾祖察嘗撰《漢書訓纂》,而後之注《漢書》者,多 竊取其義為己說,班著《紹訓》,以發明舊義云。

《楊恭仁傳》:師道字景猷,恭仁弟。貞觀十年,拜侍中,參 豫朝政,親遇隆渥。性周謹,未嘗語禁省事。嘗曰:「吾讀 《孔光傳》,想其餘風,或庶幾」云。

《王綝傳》:綝字方慶,以字顯。起越王府參軍,受司馬遷、 班固二史於記室任希古。希古它遷就,卒其業。 《郗士美傳》:父純,字高卿,舉進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士 美年十二,通《五經》《史記》《漢書》,皆能成誦。父友蕭穎士、 顏真卿、柳芳相與論繹,嘗曰:「吾曹異日當交二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