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1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心葉氏曰:「前漢雖有太史令,司馬遷以為百年之間,遺文古事,靡不畢集,紬石室金匱,自成一家。然朝廷之上,本無史官可攷,班固亦不過綴緝所聞為書。賴其時天下一家,風俗稍質,流傳不至甚謬。要之兩書之不可盡信者亦多矣。至後漢始有史官,《東觀》著說,前後相承。范曄所以能述史於二百年之後,由有諸家舊書也。」 然東漢雖有著記,而當時風俗之質則不如前漢,而所載多溢詞。又胡廣、蔡邕父子竟不能成書,故一代典章,終以放失。范曄類次齊整,法律精深,但見識有限,體致局弱,為可恨耳。其序論欲於班固之上增華積靡,縷貼綺繡,以就篇帙,而自謂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蓋宋、齊以來文字,自應如此,不足怪也。

《明焦竑經籍志》

《正史》

《東觀漢記》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至靈帝。劉珍等撰 《後漢書》一百三十卷。《無帝紀》,吳謝承撰。

《後漢記》一百卷。晉·薛瑩

《續漢書》八十三卷。《司馬彪》:

《後漢書》九十七卷。《華嶠》。

《後漢南記》五十八卷。張瑩。

《後漢書》一百一卷。《袁山松》:

《後漢書》九十七卷。宋范曄 《後漢書》五十八卷。梁劉昭《補注》。

《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范曄本劉熙注 「《後漢書》一百卷。」章懷太子賢注。

《後漢書音義》一十七卷。《韋機》。

《後漢書音》一卷。《後魏·劉芳》

《後漢音訓》三卷。陳《臧兢》

《後漢外傳》十卷。謝沈。

《後漢音》三卷。《蕭該》。

《後漢尚書》六卷。孔衍撰。

《三史刊誤》四十五卷。宋:《余靖》

後漢書部總論

《宋洪邁容齋隨筆》

《漢采眾議》自前漢元成至後漢順靈

漢元帝時,珠厓反,連年不定。上與有司議大發軍,待 詔賈捐之建議以為不當擊。上以問丞相御史,御史 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于定國以為捐之議是。 上從之,遂罷珠厓郡。匈奴呼韓邪單于既事漢,上書 「願保塞上谷以西,請罷備邊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天子令下有司議,議者皆以為便。郎中侯應習邊事, 以為不可,許。上問狀,應對十策,有詔弗議。罷邊塞事。 成帝,匈奴使者欲降,下議,議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光祿大夫谷永以為「不如弗受」,天子從之。使者果詐 也。哀帝時,單于求朝,帝欲止之,以問公卿,亦以為虛 費府帑,可且弗許。單于使辭去。黃門郎揚雄上書諫, 天子寤焉,召還匈奴使者,更報單于書而許之。安帝 時,大將軍鄧騭欲棄涼州,并力北邊,會公卿集議,皆 以為然,虞詡陳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從詡議。北匈 奴復強,西域諸國既絕於漢,公卿多以為宜閉玉門 關,絕西域。鄧太后召軍司馬班勇問之,勇以為不可, 於是從勇議。順帝時,交趾蠻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 府掾屬,問以方略,皆議遣大將發兵赴之。議郎李固 駮之,乞選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從固議,嶺外復平。 靈帝時,涼州兵亂不解,司徒崔烈以為宜棄,詔會公 卿百官議之,議郎傅燮以為不可,帝從之。此八事者, 所係利害甚大,一時公卿百官既同定議矣,賈捐之 以下八人,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獨陳異說,漢元、成、哀、 安、順、靈皆非明主,悉能違眾而聽之,大臣無賢愚,亦 不復執前說,蓋猶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 其有不治乎?

范曄在獄中與諸甥姪書曰:「吾既造《後漢》,詳觀古今 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 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 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至於《循吏》以下及《六 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 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 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 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自 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曄之高,自夸詡如此,至以 為過班固,固豈可過哉!曄所譔序論,了無可取。《列傳》 如《鄧禹》《竇融》《馬援》《班超》《郭泰》諸篇者,蓋亦有數也。人 苦不自知,可發千載一笑。

《容齋三筆》

《後漢書載班固文》

班固著《漢書》,制作之工,如英、莖、咸、韶,音節超詣,後之 為史者莫能及。其髣髴可謂盡善矣。然至後漢中所